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健康养生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发布时间: 2016-09-23 09:32:54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黄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心是五脏六腑中的“老大”。心正常了,五脏六腑都会踏实工作;心若出了问题,五脏六腑就会失调。

  可见,心非常重要,而这里所说的“心”,既指心理上的“心”,又指生理上的“心”。养生先养心。所以,心绪必须先稳定、平和下来,这样人才会长命百岁。

  “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人们应牢记,气出病来没人替,生气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今天再困难的事,明天都是小事;换个角度看世界,换种表达方式与人沟通,家庭、社会才会更和谐。

  一般来说,心脏分为心阴和心阳,所以养心分养心阴和养心阳两方面。所谓心阴,即心的阴液,与心阳相对而言。其生理、病理和心血密切相关,并和肺阴、肾肺等的消长盈亏有关。如阴虚内热的病症,常同时表现心、肺、肾等三脏阴液的亏乏。

  要保护心阴,除了饮食,生活习惯也很重要。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平时要保持心态平和与豁达,自然会有丝丝凉意从心中散发出来,燥热感随之减轻。

  而心阳是指心的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

  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作用分不开;心阴、心阳互相依附为用。

  心阳是心气的体现。心气大虚则伤及心阳,出现寒象,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证候。

  中医治疗阴虚证的方法,又称滋阴、养阴、育阴、益阴。补阴法常用于治疗形体消瘦、口咽干燥、两目干涩、眩晕、耳鸣、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胃中灼热等。

  不同脏腑的阴虚证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其治法和用药也有差异。故补阴法有补心阴、补肺阴、补胃阴、补肝阴、补肾阴等。常用地黄、龟版、天冬、麦冬、百合、熟地、知母、山萸肉等药物为主组成方剂,如沙参麦门冬汤、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中医温煦脏腑组织,治疗阳虚证的方法,又称助阳或振阳。振阳法常用于治疗畏寒肢冷、神疲嗜睡、面色苍白、呕吐清水、下利清谷、筋脉拘弯、肢体关节冷痛、舌质淡、脉沉弱或迟等虚寒病证。

  不同脏腑的阳虚证临床表现不同,其治法和用药也有差异,故补阳法又有补心阳、补脾阳、补肾阳等。常选用附子、肉桂、干姜、鹿茸等温热药物组成方剂,如参附汤、理中丸、肾气丸等。

  步长参仙升脉口服液能温补心肾,活血化瘀。用于阳虚脉迟证,症见脉迟、脉结、心悸、胸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气短乏力或头晕、舌质暗淡或有齿痕、或舌有瘀斑、瘀点。相当于轻、中度窦性心动过缓和轻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不合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心肾阳虚,寒凝血脉证。▲

  (沐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