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 湿、热、燥共存如何养生
发布时间: 2016-09-19 09:40:20 | 来源: 羊城晚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原标题:夏末秋初 湿、热、燥共存如何养生
中秋之后,天气逐渐开始转凉,大家的胃口普遍变好,不由自主地想吃好吃多。有的地方有“秋季进补”的习俗,有的地方的说法叫做“贴秋膘”,意思是“苦夏”时人会变瘦,那么天气转凉了就要“以肉养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宋兴华指出,现代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让我们的体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适宜“贴秋膘”, 秋季干燥,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
为啥不适合贴秋膘
宋兴华介绍,我们的生活水平和以前相比,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饮食营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量过剩,而非供应不足。我们担心的是鱼、虾、肉、蛋吃得太多,而非缺乏,大多数人不是消瘦,而是超重。所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所形成的“补”的说法,已经不适合物质丰富、营养过剩的现代了。
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所以,在秋凉伊始忌贸然进补。因为大量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湿、热、燥共存,如何养生
立秋之后自然界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交蒸为特点。与同样湿热的夏季不同,干燥是秋天气候的一个基本特点。“夏末秋初就会出现,下雨的时候湿热,一段时间不降雨,就会燥热。”宋兴华介绍说,眼下这个时段存在湿、热、燥等多种气候。
所以这个时间首先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
润肺生津是王道
燥是秋季的主气,这个时节的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我国自古有燥令伤肺之说,入秋以后气候日渐干燥,会出现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毛发脱落、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称“秋燥症”。这时如果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忽冷忽热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此时症状也往往加重。因此,秋季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汤水推荐
夏末秋初喝什么汤?现有四道养生汤适合夏末初秋食用:
淮山茯苓芡实煲排骨汤
由于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脾虚湿重。本汤有淮山、茯苓、芡实健脾益气祛湿,如脾胃偏寒者可同时加入几片生姜。
材料:淮山、茯苓、芡实各15克,排骨250克,生姜3片。
做法:各洗净,稍加浸泡,加清水约3000毫升,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约2.5小时,加入细盐调味即成。
沙参玉竹水鸭汤
正是夏末秋初之时,鼻部、咽喉、支气管等都易于受累,此时既要清暑邪之余威,又要防燥邪之伤肺。本汤既有沙参、玉竹的滋阴清肺,养胃生津,又有水鸭的补中益气,和胃消食,三者合用,既清又补又养,对于热邪未尽,阴津微伤,虚火上升之体,实乃清补之良汤。
材料:北沙参30克,玉竹30克,水鸭一只,味料适量。
做法:先将水鸭剖杀,去除毛及内脏,洗净血污,砍成粗件备用。北沙参与玉竹洗净,然后将上述汤料同放进汤煲内,先用中火,后用文火焖煮一个半小时,加味料。
石斛玉竹麦冬煲瘦肉汤
长夏时人们常因暑热和“秋老虎”流汗特别多。中医认为“汗为心液”。所以养心护心尤为重要,以养阴益胃的石斛,养阴生津的玉竹,养阴清热的生地炖猪心,略带清香的中药气味,又不失醇和可口,能滋阴生津,养心益气。
材料:石斛、麦冬各30克,生地25克,莲子20克,猪瘦肉250克,生姜3片。
做法:前四者各洗净,稍加浸泡,然后与后二者共置瓦煲内,加清水约3000毫升,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约2.5小时,加入细盐调味即成。
南杏仁银耳雪梨汤
秋天来了,白天和晚上的气温相差较大,这样的天气很容易出现肺热咳嗽,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南北杏有理气平喘、化痰涎、止咳嗽之效;银耳滋阴润肺;雪梨性寒汁多,能增加人体津液,由津入血,由血入肺循环,故对血热津伤之肺燥者有一定疗效。脾胃虚寒的人不能服用。
材料:南北杏仁各10克,银耳15g,雪梨1个,白糖30克。
做法:先将南北杏仁用水稍浸去皮;雪梨去皮和核,切成四块,银耳洗净。炖盅内注入200毫升清水,放入南北杏仁、银耳、雪梨和白糖,加盖隔水炖1小时,便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