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来稿照登

别让手机成为你们的“二胎”

发布时间: 2016-09-02 09:05:00   |  来源: 中国网--健康中国   |  责任编辑: 李晓宪

中国网健康讯(李晓宪 季竹新)现如今科技化的的生活中,我们好像都离不开一样东西了,就是手机。然而高科技在给我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一种新型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带给了现代人。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爱物儿",哪怕只是半天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卧不宁。

  前一段在江苏第二届全国少儿诗会一等奖作品《手机》中写到“别人都要生二胎,我爸妈不用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小儿子——手机……”本来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全面二孩”让许多家庭分享了新生命到来的喜悦,但是却有很多家长让 “手机成二胎”和大宝争宠了,在“手机依赖症”的裹挟下,“失陪”现象出现,父母长时间、经常性的角色缺席,让孩子们处于一种“缺爱”的境地。

  因为工作性质的转变而对手机产生依赖的人,实际上是由于部分固定交际对象的突然消失而带来的交流欲望的中断。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为了更好的生活,许多人都在忙于加班、应酬、打拼;许多形单影只的孩子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父母多花一些时间陪陪他们。可惜的是,一些父母宁可将有限的时间花在手机上,也不愿意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关心;这种价值追求的错位,让父母和孩子沦为熟悉的陌生人,在情感交流、精神慰藉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角力中,一些父母在时间分配上厚此薄彼,在角色转化上也含糊不清;由“手机依赖症”引发的社会互动困境一再出现,“手机成二胎”只是一种极致演绎。“手机依赖症”不是一种单纯的交往障碍和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很容易被人们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束缚,进入所谓“理性的樊笼”;这既是现代社会风险的一个缩影,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结构性困境。尽管手机具有强大的魔力,却并非所有的人都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成二胎”说到底,就在于许多父母对陪伴孩子缺乏价值认同。

  不论是看管陪同,还是命令说教,抑或用物质满足代替陪伴,有些父母的“陪着”并不等于“陪伴”,而是“隐形失陪”。父母乐此不疲地玩手机“自嗨”,却不断对孩子发号施令;这样的“陪着”,说轻一点是不懂教育,说重一点是自欺欺人。真正的陪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要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到更多的阳光,而不是家庭教育的生硬与冰冷。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父母的自顾不暇玩手机,难免会拉大父母与孩子的距离感与隔阂感。“手机成二胎”尽管有些夸张,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渴望关怀、期待陪伴的精神世界。这种并不过分的情感诉求,值得每一个成年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