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益诸多问题受质疑
发布时间: 2016-08-22 08:29:40 | 来源: 中国网--健康中国 | 责任编辑: 李晓宪
中国网健康讯(李晓宪)近些年,借助互联网,公益活动开始朝向精细化、全民化、广覆盖式发展开来——打开贴吧,按照即时发布的信息就能捐赠旧衣;备齐相关证明,点点手指就能发起公益众筹;就连每天走路的“步数”也可用来做公益……然而,日益红火的网络公益也因受助人信息造假、资金用途不透明等问题备受质疑,甚至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生财之道”。新《慈善法》9月1日实施,类似众筹等方式的慈善行为将有法可依。当公益遭遇互联网,究竟擦出了怎样的火花、又出现了哪些偏颇?当便利且高效的网络慈善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生财之道,又该如何呵护广大网民的点滴爱心?
全民参与花样多多
各类网络捐赠第三方平台捐赠人次年逾11.17亿,旧衣捐赠、公益网店、众筹等形式应有尽有
7月21日上午,日头仍是火辣辣的。在浙江省庆元县左溪镇黄岗村,左溪镇“五个村官”服务站的成员吴敏正在将网上筹集来的衣物发放给村民。“‘量体裁衣’的确不一样!”村民陈家仁说,他家在村里不算富裕,以前也常收到捐赠衣服,却时有无奈,一大袋,能穿的却不多,甚至还可能收到少女的裙裤,留着扔了都不合适。还是现在好,衣服按需发放。
陈家仁所说的“量体裁衣”,便是正在庆元县进行得如火如荼的“量体裁衣 精准帮扶 暖心行动”公益活动。吴敏称,为了真正实现从捐赠者到受助者的“精准”对接,她会先在所负责联系的村子里做统计,再经由服务站的微信公众号发布需求,借助互联网,不但不用再受地域限制,还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
而就在不久前,浙江省庆元县慈善总会副会长毛茂丰的微信朋友圈,则被一篇名为《爱心众筹:“借”他一双耳朵》的帖子刷屏。“这是我们发起的一项活动。”毛茂丰说。原来,庆元县高住村一位21岁的小伙子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患了耳疾,近期需做手术,却因30万元的手术费犯了难……亲友想到网络众筹,一番讨论后,确定了方案:先征得患者同意,再去县慈善总会报备,确定后再组建众筹小组在网上募捐。
随后,《爱心众筹:“借”他一双耳朵》开始在朋友圈流传,在慈善总会众多工作人员的大力转发下,很快就有408人加入爱心众筹团——进入后台一看:参与众筹的不只有本县的人,丽水、台州等地的网友也纷纷加入……
近年来,借助互联网,公益活动开始向精细化、全民化、广覆盖式发展——网络旧衣捐赠、公益网店、公益众筹、运动步数捐赠等各种形式应有尽有。根据2015年11月20日“公益筹款人联盟”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网络捐赠第三方平台研究报告》,2014年各类网络捐赠第三方平台募集的善款总额已超4.37亿元人民币,捐赠人次超过11.17亿。
灵活高效轻松操作
突破信息壁垒和空间局限,透明度公信力增强,网络公益因灵活高效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从曾经的“富人游戏”到现在的“一呼百应”,公益加上互联网,为何红火起来?
“最直接的原因,是互联网彻底打破了信息的壁垒和空间的局限。”浙江丽水市社会公益组织“周大妈帮帮团”负责人周雪华说,之前因为信息不畅通,活动一般只局限于本地,苦于不知道其他地区的具体情况,“有劲儿也不知该往哪里使”。随着“互联网+公益”模式的不断普及,“周大妈帮帮团”开始“走出丽水”,“现在可以借助微信朋友圈、贴吧,以及各种公益平台选择适合的项目。众筹的资金直接转账,或者准备好捐赠物品后快递过去,快捷又方便!”周雪华介绍说。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表示,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公益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公益行业的生态,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公益慈善离普通百姓很远,各个基金会的主要捐赠也大都来源于大企业、大慈善家。而现在,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益,人人都可以成为受益者。公益从此走下圣坛,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去年共筹集善款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其中70%来自于互联网平台。可以说,互联网拓宽了募款的渠道,不仅为公益带来了善款,更带来了春天和希望。”
相关专家还分析说,相较于传统公益活动,“互联网+”使公益行动变得更为灵活高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普通人关注和参与项目,不仅让筹款变得简单快速;而且他们对善款流向及执行情况的关注,对提升基金会的透明度、公信力、专业化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促进整个公益行业的良性发展。”胡广华说。
各方监管有待完善
平台、相关部门监管亟须完善,可将网络慈善行为纳入征信平台并与个人的信用挂钩
互联网+公益能否走得更长久?毛茂丰称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后台”的大力支持。
“后台”是指专门从事互联网公益工作的组织。“发布信息相对简单。但前期统计、捐赠双方对接、组织现场捐赠活动等工作,若没有专业团队的操作和大量义工的辅助,效果会大打折扣。”毛茂丰表示,在网上“旧衣捐赠”的帖子其实很多,但因为缺少实时更新、维护的团队,很多信息都是过时的,导致一些网友对活动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另一方面,互联网公益的高效便利也让不法分子嗅到了“商机”。以时下正火的“个人众筹医疗费”等筹集资金类公益活动为例,频频爆出的“病例信息造假”“谎报个人财政状况”等新闻使其在势头迅猛的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浙江省民政厅儿童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陈小德表示:新《慈善法》9月1日即将实施,后续类似众筹等方式的慈善行为都应依法进行。“另外,互联网慈善相比以前来讲,监管最大的难点是信息一发布,就是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亟待全国人大、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出台法规及相关细则予以约束。”陈小德说。
善用“互联网+公益”
一元钱,对于人们来说,是九牛一毛;如乘以1亿,乘以13亿,那就不得了……
有了互联网,“美梦”能成真。当慈善遇上“互联网+”,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更便捷的渠道获知信息,并拿出一元钱给需要的人。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在高呼互联网力量之大时,也发现许多以众筹方式骗取同情心的行为,着实寒心。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那无与伦比的传播力,可让事件瞬间扩大无数倍。用好了,事半功倍;没用好,被歹人拿来施展行骗之术,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会呈几何倍数增大。人们的慈善心一旦被欺骗了,想要再修复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的。
此刻,我们应更为小心地善待“互联网+”,尽可能避免错误。媒体在发布和慈善有关的事件时,尽可能做到全面,杜绝虚假消息;慈善机构和众筹网站在收到求助时,多一些严格审核,多一些实地调研;相关政府部门在对慈善机构进行审核时,多一些监督机制和退出机制……多管齐下,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