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周报

甘肃:多措并举探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 2016-08-12 16:57:31   |  来源: 光明网   |  责任编辑: 刘振海

  日前,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在吉林市召开。会议分析了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据了解,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获得新的进展。作为我国西部落后省份之一的甘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因地制宜地创新改革方式、取得改革成效,甘肃且行且思。

  “压夏扩秋”与“旱作农业”成双保险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确保粮食安全

  日前,记者从甘肃省农牧厅获悉,2015年,甘肃省粮食总产量达1171.1万吨,增加12.5万吨,连续12年实现了丰收,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而作为全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得以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得益于近年来甘肃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确保粮食安全上了“双保险”。

  “‘十年九旱’的天气,人吃水都是问题,更别说浇地种粮了。”53岁的定西市渭源县大安乡杜家铺村村民李有天说,“所以,一年的收成全靠老天爷的‘脸色’。”

  正如李有天所说——甘肃缺水。据统计,甘肃省旱地占到耕地面积的70%,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中东部,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6%。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一度遭受着“致命”的打击。

  在与干旱长期不懈的抗争中,几代农技人员不断钻研、攻关,破解水分对旱作农业的瓶颈制约,终于探索出“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并于2007年在全省推广,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发展旱作农业的成功之路,彻底解决了甘肃粮食自给问题,甘肃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连续5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

  目前,甘肃省围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作物已从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拓展到胡麻、油菜、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相继研发出马铃薯黑色地膜全覆盖垄作侧播、小麦黑膜微垄沟播等技术,初步形成了旱作农业技术体系。2015年,甘肃全省完成全膜双垄沟播面积1526万亩,覆盖了中东部旱作农业区的10个市州、50个县区,受益农户达178.34万户。

  实践证明,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成功为干旱的甘肃省确保粮食产量与安全的第一道“保险”。与此同时,针对夏季农作物易遭遇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双重威胁的问题,甘肃适时提出“压夏扩秋”,全力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了秋粮生产稳定向好。

  如今,在甘肃省粮播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夏粮面积连续递减、旱作秋粮种植面积适时扩增,夏秋作物比例由46:54调整为33:67,2015年甘肃省粮食面积4274.4万亩,其中夏粮1372.2万亩,秋粮2902.2万亩。在全面推进和发展旱作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压夏扩秋”成为甘肃确保粮食丰收的第二道“保险”,也为实现甘肃省粮食供需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

  农产品不上“集市”上“网络”

  提高农产品流通率扩大销售市场

  草滩村是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鸡峰镇的一个偏远山村,全村5个社的村民分散居住在山坳里一直未能摆脱贫困。村民罗俊贤家里养了20箱土蜂,一年能产蜂蜜300公斤左右。

  过去,出售蜂蜜要走15公里山路,靠牲畜驮或者背到镇里的集市上去卖,价格低不说,卖不完还得背回家。2014年,通过村里的网店,罗俊贤的蜂蜜全部被卖了出去,土蜂蜜的价格每公斤高出市场价近一倍。

  而在甘肃陇南,和草滩村一样,农场品不上“集市”上“网络”销售的例子数不胜数,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庄通过电子商务把村里的土特产销售到了全国各地。截至2015年10月,甘肃省陇南市共计开办网店6354多家,农产品网上销售超过13.8亿元,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60多元,促进就业2.1万多人。

  陇南电商的发展,让深居内陆的甘肃看到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十二五”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发展,把其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来培育,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直28个成员单位合力推进,通过一系列扶持电商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在全省建立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全省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

  “政府鼓励、帮助我们开网店,我家的土鸡蛋不仅卖出了好价格,还供不应求。”陇南鸡峰镇长沟村养殖户王国荣开心地说,“电商让我们农民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

  据悉,2015年6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将电子商务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同时,甘肃省商务厅牵头制定了《甘肃省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并被列入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该方案以全省58个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县为重点区域,以225个特困片带、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对象,逐步实现县有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三有一能”目标。

  截至2015年底,甘肃省已建成7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897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3385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农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省网络店铺中近80%从事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已占全省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的65%。

  如今,电子商务在甘肃农村的迅猛发展,成功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扩大了销售市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单打独斗”农户抱团走进“合作社”

  推进经营方式转变实现效益最大化

  2016年初的一个早晨,甘肃宕昌县何家堡乡草坪子村的村民们一大早就来到村里的广场,各个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原来,村里的养鸡合作社要开“股东”分红大会和全村“颁奖大会”,他们都将以“股东”这个身份领到至少2000元的分红。而此前,这个小山村的贫困户们以为“入股分红”只是干部们说说而已。

  宕昌有一种几乎绝迹的农家土鸡,因头顶有一簇绒毛,被当地人称为帽帽鸡。“这些年,帽帽鸡越来越少,可这是咱这里独有的资源。”结对帮扶该村的宕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永成说,“地处林缘区的草坪子土地产出少,但适合围栏放养帽帽鸡。而且养鸡劳动强度不大,符合草坪子村劳动力少、残障百姓较多的劳动力状况”。

  2015年5月,按照“党支部+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模式,草坪子村采取单位帮建、支部筹资、农户入股的办法,将村里32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组建了羌凤帽帽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2户贫困户每人入股资金1000元,由县委组织部从办公经费里“挤”;支部出的钱,由各帮扶单位筹集;贫困户每人免费发20只鸡苗,由组织部的干部捐赠。

  功夫不负有心人。羌凤帽帽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不到一年,草坪子村的羌凤帽帽鸡养殖合作社共实现盈利8.2万元,理事会决定将这些利润全部分配给股民。

  “没想到这么快见效益。按理说合作社成立不到一年,还没到分红的时候,但我觉得需要给乡亲们鼓鼓劲,让他们有更大的动力,今年村上人均收入能超过4200元。”刘永成开心地说。

  如今,该合作社养殖场在经过扩建改造,提升规模后,预计2016年培育种鸡3000只,孵化鸡苗30万只,销售鸡苗45万只,年销售收入310万元,实现利润90万元。

  “明年再开分红大会,每人可能就有几万元的收入。”刘永成说,“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合作社,自从建立这样的养殖合作社,农民养殖由‘单打独斗’变成了‘抱团群暖’,在交流养殖技术、规避养殖风险、抗衡市场价格等方面,都能够积极应对,同时也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扶持了1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功扶持2家龙头企业上市;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4个;创建了332个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完成了1000个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的年度建设任务。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783个,五年增加了977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7个,省级龙头企业405个,分别增加了7个和172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增长了46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5% ,较“十一五” 末提高了4.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7万家,五年增长了11.8倍,入社农户达到120多万户,五年增长了2.6倍。抱团走进“农业合作社”农户得以发展,也实现了农民收益和农村经济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如今,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甘肃不断探索、推进转变农村经营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农业示范区、发展农业合作社等,积极应对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