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健康图库

体检检出这些心血管问题别慌

发布时间: 2016-08-08 10:35:13   |  来源: 广州日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原标题:体检检出这些心血管问题别慌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结果多数被认为没有临床诊疗意义,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才是最重要的心血管信号

  医学指导/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政副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靳立军教授

  “窦性心动过缓”、“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收缩性杂音”、“主动脉硬化”……拿到一年一度的体检单,一个个涉及心血管问题的“专业术语”,是否把你吓到“小心脏嘭嘭嘭地七上八下”?

  放松一下,其实在心内科专家看来,体检单里涉及心血管的不少结果,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糟糕,至少它们需要考虑程度、有无症状、有什么相关疾病等等。

  案例

  两年“窦性心动过缓”吓坏人

  谭女士刚参加完单位的年度体检,拿到报告发现心电图结果“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她觉得如此拗口的“窦性心动过缓”似曾相识,于是翻出去年的心电图结果,一看果然是去年也有,只是还没“伴不齐”。

  谭女士开始担心了,什么是“窦性”?“心动过缓”是不是意味着心肌无力?“伴不齐”是不是显示没处理“窦性心动过缓”导致了进展,心跳都不正常了?……

  谭女士想来想去,几乎闹起了失眠,确实,她二三十年来工作压力一直非常大,很害怕疾病找上门。

  专家:心跳低于50次/分钟且有症状才应紧张

  像谭女士这样被“窦性心动过缓”困扰的大有人在,“拿着体检结果来问心脏出现什么问题的,十之七八是这个”,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政副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靳立军教授说,皆因这个术语看来几乎字字“不显好”。

  其实,“窦性”是正常的,室性等“非窦性”才不正常呢。靳立军指出,“窦”指的是心脏窦房结,它可谓“司令部”,发出信号指令心脏跳动,形成起搏频率,就是“窦性心律”、“窦性心率”、“窦性心动”。

  一般而言,认为正常人的窦性心率数值在60~100次/分钟,小于60的心电图结果就显示为“窦性心动过缓”。不过这并不意味就是窦房结出了问题,靳立军指出,一般正常值设定,可能95%的人在此范围内,但并不意味着不在此值范围就是生了病。

  这是因为,如果心脏强壮发达,每次搏动血输出量大,心跳不需要太快就能满足身体的血供,比如长期训练的运动员、长期体力劳动者等。此外,不少健康的成年人,心率也会低于60次/分钟;就算是一般相对心跳较快的老人,在很安静特别是睡觉后,心率也可以降到50次/分钟以下。心电检查前吃了高钾食物,空调或气温降低使人体感到寒冷等情况,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心率也会降低。

  当然,并不是说,“窦性心动过缓”可以完全不予理会,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异常,要注意。

  比如,心跳真的过于缓慢,小于50次/分钟,机体出现缺血缺氧现象,如出现乏力、头晕等,严重者可有心悸、黑蒙、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等,提示心率过慢已经造成心、脑、肾等脏器血供不足。如果不予理会可引起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塞、严重者可发生猝死等。

  总的来说,“窦性心动过缓”没有伴随不适症状,可不需理会和治疗;当心率低于50次/分钟,伴随头晕、晕厥等不适,或者伴器质性心脏疾病,建议找专科医生进一步检查和诊疗。

  详细解读

  “血压偏高”?——三种情况须注意

  测量血压几乎是每个体检套餐的基础项目,一般正常值设置为成人血压收缩压为9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9毫米汞柱,即140/90mmHg。往往很多人一测,发现“血压偏高”。

  对此,靳立军首先指出,血压会波动,尤其是紧张、运动后等,甚至前一晚没睡好,都会造成血压异常波动,因此看到“血压偏高”,首先应看看是否测量前准备充足。

  有一个普遍现象是“白大褂效应”,即一般人在医院测量的血压比在家自测要高,这种心理紧张一般控制不了。靳立军指出,可在体检前在家自测,掌握血压水平,一般要求在家血压值比在医院测量稍低,135/85mmHg以下。

  三种情况的“血压偏高”需要注意:

  一是体检测量血压收缩压达170或者180,哪怕自觉没有头晕等症状,也须提防重度高血压,须尽快找专科医生看。

  二是在家自测血压也偏高,应进行观察,必要时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三是老年人血压偏高。以前观点是老人每增10岁,收缩压也会增高10mm,认为是正常的;最新医学观点则是认为年龄增加,血压随之增高,也是不正常的,因其会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

  不过,并不主张老人血压高了,都要吃药将血压降到140/90mmHg及以下的正常值。比如像80岁老人,血压不能降得太低、太快,否则会影响脑部等脏器的血液灌注,老人反而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我国75岁以上的老人,一般认为血压在150/90mmHg是没大问题的。”靳立军指出,发现血压高后要与心内科医生沟通,医生会结合平时的血压水平等因素来确定应不应该启动降压治疗。

  “心电图异常”?——非频发作意义不大

  心电图几乎每个体检套餐都有,除了上述案例中谭女士碰到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还经常有“心室早搏”、“心房早搏”,甚至“心肌缺血”等结果,它们可怕吗?

  靳立军指出,它们有时可提示心脏有了问题,但其实“早搏”需要频发才有临床意义。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早搏”等,说的是心率出现异常情况,不过,偶发的早搏,心脏跳得快一点、慢一点,多是非病理性的,也就是说是正常的。对于年轻人、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心跳低于60次/分钟但高于45次/分钟是正常的,不用担心。反而老人一般心跳会快一点,如果心率过缓就要小心了,尤其是50次/分钟以下。

  而“早搏”,影响的因素非常多,比如休息不好、饮浓茶、喝了酒、吃了影响心率的药物等,都可出现偶发的室性、房性早搏,这种情况在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群里更为多见。

  心电图报“心肌缺血”是不合适的,现在一般大医院已经不这样报了。靳立军指出,它是指心电图的ST段及T波改变。心电图的ST段及T波改变有很多影响因素,如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等。只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引起的ST波改变才有临床意义。哪怕这样,临床也不是专门针对ST-T改变来处理,而是治疗引起它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自然ST-T波改变也就没了。

  “心脏杂音”?——舒张期杂音才有问题

  内科体检时,医生会通过查体听心音,检查心脏有没有发生杂音、心脏肥大等。其中,不少人可能见过“收缩性杂音”的结果。

  靳立军指出,心脏杂音可分为一至六级。一级、二级收缩性杂音通常是纯生理性的,没有临床意义,不用担心;只有三级以上收缩性杂音才值得关注,而出现了舒张期杂音不管几级都是病理性的,多是患了心脏病了,如患了风湿性心脏病的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此时应该马上到心内科做详细的检查。

  “主动脉硬化”?——报告有争议

  在心脏彩超、胸片中,经常会见到“主动脉硬化”术语,还有“舒张功能减退”,吓倒一大片。

  不过,靳立军指出,这些结果要不要报,医学界都有争议。两者其实都是指主动脉血管和心脏的“弹性”不够了。一般中老年人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就像皮肤一样,老了就会退化,弹性减退,血管舒张/扩张没那么好”,其实也是自然生理过程,对于心内科疾病的提示意义不大。

  “二尖/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多数是仪器敏感

  在心脏彩超结果中,中老年人往往被报告“轻度二尖/三尖瓣关闭不全”,靳立军指出,其实多数没有临床意义。

  这也可能是因为B超检查仪器过度敏感所致。只有中、重度关闭不全,才可能是病理性的,才有临床意义,如可能患了风湿性心脏病等。

  靳立军特别提醒,与“二尖/三尖瓣关闭不全”非常近似的“二尖/三尖瓣狭窄”,那才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狭窄都不行。因为主动脉狭窄,可提示老年性心脏病、先心病;肺动脉狭窄,则可提示小儿或少年先心病、老人瓣膜性疾病如瓣膜老化钙化;风湿性心脏病也会出现二尖瓣狭窄。

  支招

  心血管体检你可以做这些

  体检人人不陌生,入职要体检,入学要体检,驾驶员也要体检,更别提在职、在学以及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了,而体检视需要项目不同,费用也从百元至过千甚至数千元。

  靳立军指出,在心血管健康方面的体检项目,多为基础性的,包括测量血压、抽血、内科体检、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他提醒说,上述检查项目,一般由全科医生来做,可谓有什么说什么,发现异常时,应根据不同情况,进一步找专科医生。比如,发现心脏肥大,要进一步做心脏彩超,心脏CT,甚至是核磁共振,以找到肥大的原因;而出现舒张期杂音,可能提示是心脏瓣膜出现问题,心内科医生会进行专科体检,再通过心脏彩超、必要时CT、心脏造影等进行诊断。

  “不过,并不是所有异常都要紧张,很多轻度指标异常,在临床上意义不大,而中重度指标异常,则要由专科医生做专业判断,无须自己吓自己。”靳立军提醒。

  特别提醒

  自觉症状才是最好的心血管信号

  靳立军直言,与体检经常发现肿瘤不同,在体检中发现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其实不多。

  这是因为心血管问题多数是有症状的,比如头晕、头疼、胸闷、胸痛等,在运动平板检测中更易发现。

  因此,尽管心血管体检的结果不少,但轻度结果多数被认为没有临床诊疗意义,当然,有时也会结合指标及是否患有相关疾病考虑,比如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话,那抽血检测结果中的血脂高,就有意义。

  在心内科专家看来,心电图更多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及指导治疗用药,如监测有没有副作用出现。由于心电图仅记录几秒,因此很多心血管病未能通过心电图显示,比如冠心病没发作时心电图多是正常的;只有患有预激综合征、先天性心血管病等,才可能在无不适症状的情况下,体检到心电改变。

  靳立军提醒,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自己是最好的“体检工具”——症状是最重要的心血管信号,比如阵发的心慌、胸闷、头晕,可能提示发生了房颤;胸闷、心前区压榨样痛,可提示冠心病甚至心梗发作,此时最应就近找医院甚至小诊所,做心电图监测。发作过后,应及时就医,做24小时心电监测或运动平板监测,这些由普通心电图延伸过去的检测手段,才能有效抓住心血管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