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如何鉴别

教你如何选面膜才能让“面子”更安全?

发布时间: 2016-07-29 17:28:15   |  来源: 燕赵晚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皮肤鸦片”你中招了吗?

  打开微信朋友圈,不乏有推荐各色面膜的朋友们每天推送着新品面膜。卖面膜突然成了一项很励志的工作,校园的小女生、家庭主妇、退休在家的阿姨,她们通过在网店或朋友圈热卖面膜。那么,你买了吗?日前,央视曝光了这样一则消费: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针对网售面膜产品监测结果显示,网售面膜产品的安全性不容乐观,抽检产品近1/4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这种“鸦片面膜”两周让皮肤上瘾。

  “皮肤鸦片”现身

  皮肤“成瘾”只需两周但治疗漫长而棘手

  如今,朋友圈里的面膜种类总让人看得眼花,消炎祛痘、速效美白、补水嫩肤、年轻化,甚至抗雾霾。结合传销式的微商经营方式,动不动在微信上贴转账流水单、快递单,显示销量惊人和真真假假的庞大的消费群。那么,你在朋友圈经常买这些叫不上名的面膜吗?

  与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元的护肤品相比,片装面膜不但价格实惠,清洁保湿的效果也非常明显,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在电商、微商等平台上,面膜的销量惊人,除了基础的保湿面膜之外,不少据称有速效美白、补水、嫩肤等各种功效的面膜,让消费者心怡。

  然而,日前央视的一则消息令人震惊:广东食药监局最近针对网售片装面膜进行监测。他们从各大电商和微信上购买了137款标明各类功效的面膜,经过筛选和甄别,工作人员从各大电商平台和一些微信卖家处共购买了各类功效面膜137个,样品兼顾高中低端各个价位,其中,20元以下的样品6个,20到100元之间的样品75个,100到200元样品32个,200元以上样品3个。

  检验结果显示,有33个面膜样品检出非法添加了“皮肤鸦片”———糖皮质激素,占总抽检样品的24.1%。而这33个检出糖皮质激素的面膜样品中竟然有32个都不是正规企业生产的,是非法产品。

  什么是“糖皮质激素”?其实,它是一类临床药物,在抗炎、抗过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在皮肤科广泛用于治疗皮炎、湿疹等疾病。但如果不按医嘱滥用,则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如果违规添加在面膜中,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速效美白、嫩肤的作用,但是如果长期使用,人体皮肤会产生激素依赖症状,只需两周就上瘾。2007年卫生部颁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中,明确规定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糖皮质激素类物质。据专家说,皮肤“成瘾”只需两周但治疗漫长而棘手。

  别把“皮肤鸦片”当宝贝

  停用后反而会加重皮肤过敏

  很多女性因为在短时间内感觉有效,就会把这样的面膜当宝贝来用。熟不知,危险已悄悄逼近。一些违规添加了糖皮质激素的面膜,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速效美白、嫩肤的作用,但是如果长期使用,人体皮肤会产生激素依赖症状,停用后反而会加重皮肤过敏,出现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等严重问题。

  无利不起早,一些个人甚至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将有“皮肤鸦片”之称的糖皮质激素非法添加到面膜当中,片面强调产品速效美白嫩肤的功效,最终损害的却是消费者的健康。

  前不久,一家医院皮肤科接诊了一位女性患者。这位患者平时有频繁敷面膜的习惯。同一款面膜,她连续用了两年时间。但是用到最后,皮肤却变得越来越敏感,就医时整个面部涨红,发痒,稍微一晒,或者情绪激动,都会加重病情。医生表示,这位患者患上的是典型的糖皮质激素的面膜而患上了激素依赖性皮炎。

  实际上,面膜类化妆品因存在非法添加高风险,早已被食药监部门“盯上”。

  今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全国范围面膜类化妆品监督抽检结果中,39批次面膜类产品均检出含有禁用物质氯倍他索丙酸酯;去年8月公布的面膜类化妆品监督抽检结果中,11批次面膜类产品非法添加了氯倍他索丙酸酯、倍他米松双丙酸酯、曲安奈德醋酸酯和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类禁用物质;去年7月公布的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的面膜类化妆品监督抽检中,8批次产品也均被检出含有禁用物质氯倍他索丙酸酯。

  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无良及不法企业仍将有“皮肤鸦片”之称的糖皮质激素非法添加到面膜当中,并在宣传上,把一片小小的面膜吹得神乎其神:有款检出非法添加的问题面膜宣称补水是玻尿酸的5倍,美白作用是珍珠粉的3 7倍……这种宣传肯定会吸引一部分爱美的人。据报道,这几年全国范围内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患者持续增加,有的医院此类患者几乎占到了医院门诊接诊量的五分之一。

  “皮肤鸦片”不仅仅是面膜

  消费者应到正规渠道购买化妆品

  事实上,除了面膜,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方面表示,一些具有祛痘、美白、祛斑等功能的产品非法添加风险同样突出。

  去年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的专项整治中,监管部门就立案查处了780宗案件,其中祛痘、祛斑、美白类案件483宗,占68%;今年6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化妆品监督抽检工作中,发现有产品存在违规使用禁用物质汞,还有产品非法添加了氧氟沙星。

  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该中心去年全年收到具有初步诊断信息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1193份,其中,接触性皮炎1091份、占91.5%,主要来自护肤类产品特别是面膜、祛斑、防晒类产品。

  最近,有关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化妆品,在选购时应理性、客观地看待其功能性宣称,特别是对于一些做出绝对性、承诺性宣称的产品,在选购时更应保持谨慎。对选购的产品有怀疑的时候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网站,通过输入关键字进行数据查询;如果遇到化妆品安全方面的相关问题,可以投诉举报。

  网售产品“讲故事”让朋友圈厌倦

  消费者期待对微营销有机制管理

  这种非法添加“皮肤鸦片”的网售面膜最大的动力之一,是高额的利润,但正规品牌商虽然毛利率高,利润却并不高,因为品牌的研发及推广费用很高,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两年兴起的微信朋友圈等网购形式,不容易监管。由此,业界呼吁产品标准需要与公共监管充分地匹配,加强网购监管。

  一位面膜“微商”透露,朋友圈中很多热卖的面膜,很多都是熟人人情销售,很多卖家都是没有办工商登记的个人。而其中很多产品都是没有品牌的,但是透过各种噱头及所谓的口碑来进行销售。“打造一款全新的‘朋友圈’面膜,从公司注册、产品设计到最终成品出厂上市销售,最快的流程不到两个月时间。”

  由于面膜这个东西科技含量并不高,有关人士表示,所谓3D面膜、燕窝面膜、多肽面膜,有些是打着高科技的旗号,实际只有概念。

  去年,一份“关于大力推进微商行业规范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提出微商必须要实名注册;同时相关部门需严格监管微商销售产品的来源和合格认证、厂家生产资质等。还有人建议,微信平台方应加强对微商的把控,如实施严格的审核机制,对于出售商品的微信号进行登记备案等流程,并从购买、物流、评价、维权等方面设立交易机制,增加消费透明度。

  对此,不少消费者认为,“面膜鸦片”大行其道,再一次提示我们,线下的治理经验、治理手段和治理成果,未必能够对线上的销售者产生足够威慑。如果不能适应电商模式而设计出专门的准入许可及登记备案制度,更多不合格、不合法的产品将继续堂而皇之地售卖下去。而且,随着网售产品“讲故事”的技巧越发纯熟、往熟人圈子的渗透越发深入,其与生俱来的风险只会被继续放大。现实如此,期待相关职能部门及早重视,尽早行动,拿出一揽子成熟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