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清洁能源篇

内陆核电能建吗? 邻避效应亟待破题

发布时间: 2016-06-14 16:19:25   |  来源: 中国环境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仅在技术方面,目前我国内陆核电站均设计采用的是第三代压水堆AP1000核电技术,其非能动理念的引入使核电厂安全系统的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设计中采用非能动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简化安全系统配置,减少安全支持系统,可实现事故后72小时操纵员不干预,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

  内陆核电,自在我国提出后就一直饱受争议,无论是在科学界还是普通的民众当中,人们对内陆核电的看法褒贬不一。

  内陆核电安全可控

  内陆核电与沿海核电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按照严格的环评标准来设计的。

  在全球现已运行的核电站中,位于内陆滨河滨湖地区的占全部核电装机容量的2/3以上。美国的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80%;加拿大除个别核电站在沿海外,绝大多数核电站是建在内陆地区的;法国共有19座核电站,其中15座坐落在内陆的8条主要河流上,占总装机容量的68.6%。

  我国的核电从沿海起步,完全是出于保守的考虑,在沿海先建,等技术更加成熟了,公众都认同了,再开始在内陆建核电站。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使广大民众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认为核电只能建在沿海,建在内陆地区是不安全的。其实核电选址没有沿海和内陆之分,主要取决于电力需求、厂址地质、水文和环境等因素。

  能源短缺急需核能

  沿海核电和内陆核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凝汽器的冷却方式上,沿海的核电厂采用海水直流冷却,内陆核电站均设计采用二次循环冷却方式,即闭式冷却塔。沿海核电站采用海水冷却的优势在于不仅减小了建设成本而且有足够的海水用于冷却,紧急情况下可以直接引用海水冷却反应堆,还不需要对海水做过多的处理。

  然而,海水对于管道的腐蚀是巨大的,核电站防腐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常规项目。我国沿海尤其是东南部沿海,常年受台风影响,可能的气象灾害或者是地质灾害会影响电站的安全性。在台风影响这一点上,内陆核电就具有天然的优势了。将核电站建设在真正需要用电的内陆区域附近,不仅选址可以更加灵活,而且减小了配电的成本。

  内陆核电厂取水主要用于补充冷却塔蒸发和排污所消耗的水。内陆核电厂的取水量通常在1—1.5m3/s,远小于沿海核电厂的取水量50—60m3/s。如此小的取水量,选择在内陆水资源丰富的江河流域建设核电站,完全能满足用水需求而且内陆核电厂址都远离强地震区,地质条件比较好,完全符合核电站建设的安全要求。

  当前,内陆地区能源紧缺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的发电装机总功率刚刚超过美国,而我国的人口却是美国的4倍多,即使我们国家的人均用电量比美国要少,我们同样需要更多电能。

  公众认知难题仍需破解

  当前,内陆要发展核电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技术问题,一个是公众认知的问题。

  在技术方面,目前我国内陆核电站均设计采用的是第三代压水堆AP1000核电技术,其非能动理念的引入使核电厂安全系统的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设计中采用非能动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简化安全系统配置,减少安全支持系统,可实现事故后72小时操纵员不干预,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

  在放射性废液排放方面,内陆核电的标准比沿海核电更加严格。我国在核电厂废液处理系统的改进上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引进国外废液处理技术并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研院校已有的技术开发了新型的AP1000核电厂废液处理技术。废液经处理后,在处理系统出口的放射性水平远远低于国家的排放标准。

  公众认知问题目前是阻碍内陆核电发展的最大障碍。绝大部分公众对核电站毫无了解,对核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日本的核岛事故灾害的恐慌上。但日本福岛核电站是几十年前的老核电,设计时并没有考虑海啸导致海水淹没备用电源的情况。厂区全厂失电后,反应堆在当时情况下灌入海水冷却是可以避免堆芯融化的发生,但是东电集团因私心不想灌入海水毁掉福岛核电,延误了最佳的时机。

  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能源。核电发展到现在,不断改进安全系数。在目前的核电技术下,不断提高核电站运行、维修人员能力、素质,保证核电站的设备质量,在内陆地区建设核电是可行的。

  (原文标题:内陆核电能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