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糖尿病

2/3早期糖尿病无明显症状 防控糖尿病还是要靠“五驾马车”

发布时间: 2016-05-25 11:37:48   |  来源: 广州日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原标题:2/3早期糖尿病无明显症状

  有糖尿病家族史、体重超标20%以上等都是高危因素,防控糖尿病还是要靠“五驾马车”

  医学指导/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宏教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糖尿病离我们有多远?该如何与其和谐共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宏教授解答了糖尿病防治的相关问题。

  释因:

  糖的摄入与糖尿病有一定关系

  经常有患者问,糖尿病是“糖吃太多”造成的吗?

  “其实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陈宏说,迄今为止并没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但据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在不添加人造甜味剂的情况下,逐步减少含糖饮料中的游离糖,预计可降低超重、肥胖及2型糖尿病发病率。

  “可见,糖的摄入与糖尿病有一定关系,但并非绝对。”陈宏解释说,糖尿病的发生与能量代谢相关,糖作为重要的能量代谢物质,与糖尿病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它们之间有一个最根本的基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降血糖激素,而胰岛素抵抗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利用障碍,降血糖的效率下降,迫使身体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的平衡。但这种维持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糖尿病就出现了。例如,不合理的膳食与生活习惯,包括糖、脂肪等能量代谢物质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而肥胖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

  诊断:

  满足“7-11”原则即可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患病人数在全球范围内逐年递增。现在全球共有成年糖友4.15亿,到2040年将上升到6.42亿人。”陈宏指出,我国是糖尿病发病大国,成人患病率高达11.6%,病人多达1.096亿,居世界各国之首。

  糖尿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观察一下身边的亲友,你不经意就会发现糖友的身影。

  陈宏说,2/3早期糖尿病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正因如此,有些人发生明显病变时往往已出现并发症。什么类型的人更易患糖尿病?他提醒说,年龄大于4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体重超标20%以上,有过妊娠糖尿病史或巨大胎儿分娩史(出生时胎儿4公斤),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或是曾有空腹血糖升高或葡萄糖耐量异常者,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只要测出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这就是糖尿病诊断的“7-11”原则。

  防治:

  还得靠“五驾马车”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只要积极控制血糖,进行综合、全面的治疗,血糖可达标,并发症也能有效预防。”陈宏介绍,临床上,防控糖尿病常用“五驾马车”:健康宣传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自我监测和药物治疗。

  1.合理饮食,健康不失美味

  饮食控制可以减轻胰岛素负担,纠正代谢紊乱,维持理想体重,有助于血糖达标,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饮食治疗是基础,更是关键。”陈宏认为,面对美食,只要心中有原则,能做到“总热量控制,合理搭配食物、多食用高纤维食物,清淡饮食,戒烟限酒”,很多情况下,健康与美味还是可以兼顾的。不过,在食谱的设计上,须根据患者的基本代谢率以及日常工作的劳动强度合理地做饮食总量的评估与餐次的分配,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同时避免夜宵。

  陈宏再三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要尽量少吃富含精制糖类的食品,避免喝可乐、雪碧等软饮料和糖果、甜品类食品,猪皮、鸡皮、坚果类等含油脂高的食品也要浅尝辄止。至于水果,糖友一般不宜多吃,但并不等于完全不能吃,只要注意总量上的限制、品种的选择以含糖量低为主,也可在两餐之间少量吃。

  2.适量运动,强身不忘安全

  陈宏强调,适当的运动也很重要。其实,运动不但可以最直接地降低血糖,还能使血脂和血压降低,并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作为治疗治疗手段之一,一定要科学、合理,否则非但达不到治疗目的,甚至更伤身。”陈宏建议每一位糖友日常有规律地适量做运动,可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选相对较易适应的运动。比如,老年患者可选强度轻的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中青年患者可选快走、慢跑、骑车、健身操等中等强度的运动。但一开始要避免运动量增加过大和过快,循序渐进为宜。每周锻炼以3~4次为宜,运动时间可从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到20分钟、半个小时或40分钟,一般每次不超过1小时,每周不低于150分钟的运动时间。

  “运动贵在坚持,安全为上。”陈宏提醒说,运动前做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清楚心率、血压、心肺功能、肾功能和眼底等情况,结合用药及饮食控制,对糖友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更有帮助。运动时如果出现饥饿、心慌、出冷汗、头晕等低血糖症状,应该停下来,马上吃点随身携带的糖果等纠正血糖。如果不能缓解,应尽快就医。

  3.监测血糖,有效减少并发症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因饮食起居、运动、情绪等各方面的原因,血糖水平可能不时出现变化。“仅靠医护人员在医院短期护理,并不能实现血糖长期达标,其实绝大多数时间更需要患者进行自我管理。”陈宏强调说。国际上大多数指南将HbAlc<7.0%视为血糖控制目标,只要努力,绝大多数糖友都能达到。

  那么,日常在家中,血糖多久该监测一次呢?陈宏认为,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应根据治疗的目标和方式,以及每位糖友日常血糖控制的情况是否理想,因人而异。但值得提醒的是,HbA1c主要是反映检查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在血糖达标前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在血糖达标后建议每6个月检测一次,切不可掉以轻心。

  而由于糖尿病患者在血糖高的同时常常还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而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同样是引起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陈宏建议,除了实现血糖达标,糖友们还需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积极减肥,戒烟限酒等,以助有效减少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4.药物治疗,莫乱用偏方秘方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患者采用哪种降糖药都会有相对不同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陈宏说,初患糖尿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仍降不下来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加用口服降糖药物,切莫乱用偏方、秘方,以免影响疗效。

  另外,糖友须掌握正常用药的时间、用法及用量。比如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有不同类型,用药要准确,凡在联合用药时更要小心谨慎,不要过量或重复使用。若使用胰岛素,抽取的剂量必须准确,在饭前半小时注射,注射后要按时就餐。不管口服降糖药物还是注射胰岛素都要定期监测血糖,由医生根据血糖的变化情况来调整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