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 小街道可有大作为
发布时间: 2016-03-08 10:00:20 | 来源: 北京晚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正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养老问题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如何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北京市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其实早已开始探索各种养老新形式。石景山区正在推行的“老街坊”养老模式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依托街道和社区,分别建立养老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按照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和家庭条件,分别提供适当的养老服务,让区域内的老年人生活不离本街坊、感情不离老街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周到、便捷、高效、体贴的专业化养老服务。
▲养老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按时带领老年人做操,目的在于使处于康复期的老人尽量恢复到病前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医生针对每一名入住老人提供个体康复方案,进行治疗性康复。这种衔接医院治疗和家庭康复之间的医疗机构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
八角南路养老服务站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古城南里社区服务站还为老人提供疏通厕所等服务。
八角南路利用社区空闲平房、依托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起拥有12张床位的社区养老服务站,使需要卧床照料的老人近在咫尺得到专业照料,且入住老人相互认识,减少孤寂感。
在社区服务站就餐的老人可以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得到街道相应的补贴。年龄越大补贴越高,以减少老年人的生活负担。
八角街道辖区内户籍人口8.2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9万人。面对老年人“养、医、乐、安”的养老要求,街道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好“就近养老”和“为老服务实体化”上,将老年人与社会保障养老制度在“供给端”上的距离拉得更近。
2013年,八角街道提出“110”养老模式,在街道层面建立起至少一所街道级养老院,在社区层面建立起一批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构建完善的服务网络,从而实现零距离、零遗漏的贴心养老服务。其中,包括引进专业养老机构介入居家养老、改造社区现有用房试点养老。以街道为依托,“老街坊”养老服务,就是要迎合居民对社区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在街道和社区为老人营造出“亲邻近里,守望相住”的邻里关系,使老人生活不离本街坊,感情不离老街坊、不离子女、不出社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周到、便捷、高效、体贴的专业化服务。
2014年街道与北京市英智康复医院合作建立八角街道养老照料中心,针对瘫痪、半自理、轻度失能失智的老人,提供全托照料、专业陪护、康复娱乐等,其辐射范围为整个街道的22个社区。
2015年5月中心正式挂牌营业,2016年春节后已经有34名老年人入住。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因为具有先进、专业的技术,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同时将多种养老服务辐射到社区是其与一般养老机构的最大区别。目前,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又开设了首家“中央厨房”,专做老年营养餐配送到各社区养老服务站,每天可以保障养老照料中心和辖区社区养老服务站近300人用餐,八角南路养老服务站还构建了居家用餐配送服务。
除了街道,各社区也陆续建立起一批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可提供大多数老人最需要的老年餐桌、短期托护、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家政、图书阅览、文体娱乐等服务,主要针对社区里能够自理的低保、残疾、空巢老人。
今年,街道以古城南里养老服务站为试点,打造“没有围墙的社区智能养老院”,利用呼叫器、腕表等设备为社区老人提供“云数据”,使老人及家属感受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化的便利和高效。
目前,八角街道第四家“老街坊”社区养老服务站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计划在今年3月投入服务。正在装修的第五家社区服务站计划将于上半年投入使用,另外还有两家正在选址。待都建设完成后,基本可以实现辖区老人的服务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八角街道去年在养老中心和社区服务站接受服务的老人达到2.8万余人次,辐射居家、开展上门服务突破3万人次。(记者程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