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农业

滋养绿色农业丰收梦 助力耕地“减肥”

发布时间: 2016-02-29 10:30:59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刘振海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资料图片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各地开展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工作。

资料图片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早在农耕文明伊始,勤劳的庄稼人就已经意识到肥料的重要性。数千年来,一代代人依靠的土杂肥耕种,延续了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从原始的粪肥、火土肥、绿肥,到如今品种繁多的单种肥、复合肥,这些组成了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农业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要素。我国以世界9%的耕地供养着世界20%的人口,消耗掉世界超过1/3的化肥。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深入,粗放的施肥方式无法满足当今农业前进的需求,缓控释肥突破了传统肥料高消耗、高投入的模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家人。

  铸就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

  “到2020年实现我国粮食产量不低于5400亿公斤的目标”,2008年,国家发改委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无疑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一大挑战。

  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施用化肥是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增产措施。上世纪80年代,化肥的施用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50%,但到90年代初,在化肥投入直线增长的同时,粮食产量却徘徊不前。

  面对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和化肥增产效应降低的严峻现实,提高肥料利用率,解决肥料增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迫在眉睫。

  河北吴桥县吴运祥种了10亩小麦对照示范田,在同等施肥量的情况下,施用缓控释肥田与普通化肥田相比,小麦叶色明显发绿,麦穗大,从生长状态看缓控释肥的肥效更加持久,后期不会出现脱肥现象。

  收获时,缓控释肥示范田每亩小麦产量达560公斤,而对照田收470公斤左右,吴运祥家增收近2000元。

  通过大量研究与实践证明,缓控释肥使用后在大幅度降低肥料使用量的同时保障作物的稳产增收,既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化肥是农业生产中投入最大的一项,也是农民最会抠细账的一项投入。

  “缓控释肥确实好啊。”河南柘城县春华益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道,使用缓控释肥,一次施肥,每亩地节省尿素20至30斤,每亩地省钱约20至30元,而且用起来不伤地,能长期使用。

  与传统施肥相比,缓控释肥施用一次就可以保障作物一季的养分供给,也不怕雨后肥料流失,省时省力,同时保障了作物的稳产高产,更加保障了农民的增收。

  “连续多年田间试验表明,在减少20%的氮肥用量的情况下,作为新型肥料的缓控释肥能保证水稻、玉米等作物不减产,这对于减少氮肥淋失,减轻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效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杨帆副处长介绍。

  化肥利用率低是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缓控释肥的高效率吸收可降低氮素淋失,从而减轻了氮素淋失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和地表水富营养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施肥造成的温室效应。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化肥年产量约占全球的30%,消费量占全球的35%。近年来我国化肥利用率不断下滑,化肥使用浪费现象严重。作为高耗能产业,化肥的浪费就等于能源浪费。

  目前,缓控释肥的利用率比速效肥要高20%—30%,大力发展缓控释肥产业也与落实我国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国策息息相关,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产学研结合助阵产业前行

  1948年美国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缓释脲醛肥料后,缓控释肥料的研发经历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过程,发达国家一直对缓控释肥技术采取封锁和垄断,缓控释肥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没有核心技术,发展自然得不到保障。早在千禧年初,金正大就已将目光瞄准了国内市场尚且空白的缓控释肥研究上。但要自主研发破题,单靠企业无从下手。作为初期研发力量微弱的民营企业,金正大率先走上了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

  2004年起,金正大联合山东农业大学从改变化肥特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入手,一举破解了困惑研究开发领域多年的三大难题,奠定和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生产工艺体系。

  2008年起,金正大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良种良肥”配套应用研究。一举攻克了超级稻在推广应用中节氮栽培的难题,使超级稻从“高氮高产栽培”时代进入“节氮超高产栽培”新时代。

  产学研结合一向是金正大新技术开发研究的秘籍。去年12月底,百万吨级作物营养双平衡型缓控释肥开发及高效施用技术成果评价会召开,该项目解决了制约缓控释肥大规模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达到了生产清洁化、工艺连续化、装备自动化,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此项技术正是由金正大集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

  目前,金正大已与国内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战略或科研合作关系。同时与美国、挪威、以色列的数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进行缓控释肥的应用研究。

  产业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十一五”期间,缓控释肥被列入重点发展和推广行业。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国家对缓控释肥的发展愈发重视,金正大也加大了缓控释肥产业化开发的力度。

  多年的“借脑”研发带来丰硕的产业成果。金正大研制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国内大批量生产的包膜缓控释肥生产新工艺,制订了缓控释肥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定型了12个系列上百个品种,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生产技术体系与产业化模式。

  2006年3月,金正大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年产30万吨缓控释肥的产业化生产线。填补了我国在缓控释肥批量生产中的空白,其工业化生产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缓控释肥实现了国产化。

  随着山东、安徽、河南、辽宁等地缓控释肥生产基地的先后落户,金正大已建成全球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180万吨。

  2016年2月,金正大全资子公司以610万欧元价格收购荷兰控释肥生产企业INTERNATIONAL B.V.公司资产,此次交易使公司快速获得了欧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公司在控释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金正大开启了领跑国内外缓控释肥行业的新征程。

  示范推广农化服务新模式

  “有了良肥,良法的推广则显得很必要。”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办事处农机推广员介绍道,以往使用普通肥料,先用机播耧播一遍种子,等到玉米大喇叭口期时撒施肥料,后期再追肥,一亩地需小半天时间。现在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一次性施肥,一亩地不到半小时就播完了。村里在外打工的劳动力可以安心务工,不必回家帮忙了。

  “种肥同播”技术作为缓控释肥推广的重要载体,金正大已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9个省的玉米上开展推广。

  “在过去的几年里,政企联合推广缓控释肥,已经成为我国农技推广的典型范例。”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建华对于缓控释肥的推广经验十足,同时,也要求“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与金正大在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工作方面要继续加大力度,为化肥减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15年,金正大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启动种肥同播技术推广行动。同时,开展了行业内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受益农民最多的“种肥同播万里行活动”,投入、调动4万台种肥同播机,缓控释肥推广750万亩,将“种肥同播”打造成服务“三农”的“农业服务”品牌。

  早在2008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金正大在山东、黑龙江、河北、河南、安徽5个粮食主产省示范推广缓控释肥,至2015年,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已扩大到25个省,79个市县的34种作物,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区域的农作物。

  除此之外,通过建立示范田,召开现场观摩会、培训会和开展田间指导以及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等,形成了从“免费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种肥同播—推广应用—现场培训—现场指导—现场观摩—现场测产”的缓控释肥推广与服务新模式,打造出了国内领先的全新农化服务模式,推动了缓控释肥的大发展,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29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