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成糖尿病第一大国“节俭基因”或是重要诱因
发布时间: 2015-11-30 15:40:25 | 来源: 中国妇女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据卫生部门的数据,2014年我国糖尿病患者1.14亿,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大约为50.1%,即4.934亿中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也就是说,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而且,在未来数年内,我国糖尿病总人数还会不断攀升。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美国(11.3%),成为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
美国遗传学家尼尔教授的“节俭基因”说,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人现在的糖尿病高发率。20世纪60年代,尼尔首次提出“节俭基因”学说。他认为,人类祖先曾长期生活在食物匮乏中,生产力低下与人口过度繁殖导致饥荒频发。因此,那些具有“节俭”适应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的人,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而这些具有“节俭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进化的胜出者,却在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因更易囤积脂肪而患上糖尿病。目前国人中的糖尿病患者中,很多人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荒时代,而现在的生活却是如此稳定富足。同样的案例还出现在瑙鲁,贫穷而又勤劳的岛民祖先把“节俭基因”一代代传给瑙鲁人,当外来的西方生活方式被带进岛上时,瑙鲁人身体里的这种基因一时无法适应突然降临的富足生活。而欧洲人则由于早已习惯了现代生活方式,“节俭基因”在他们体内已逐步消失,所以同样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糖尿病。
“曾遭遇中国大饥荒的婴幼儿成年后糖尿病风险增加”,这个结论则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等人得出的,并发表在2010年的《糖尿病》杂志上。马冠生教授通过2002年中国国家营养和健康横断面调查,找到了1954~1964年出生的农村受试者7874人,结果发现,遭遇过1959~1961年三年中国大饥荒的胎儿与儿童,成年后患高血糖症与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其中,又以后来营养过剩者更甚。同样,哈佛大学教授胡丙长也主持了一项同样针对中国三年大饥荒年代胎儿的研究,结果明确表示,胎儿时期严重的饥荒与成年后高血糖的发生风险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越是成年以后饮食习惯西方化和经济条件好的人,这种联系越强烈。
被称为“成年型”的Ⅱ型糖尿病近年来已有年轻化、低龄化趋势,那些胃口好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已逐渐成为抢占成年糖尿病“地盘”的主力。中国糖友幼年化现象,一是也许和节俭基因有关,再者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国人肆意饮食不加节制的后果。
现代中国,从婴幼儿开始,可口可乐、雪碧等饮料代替了我们原来“甜蜜的井水”。等成年工作以后,不是快速以鸡腿堡等各种快餐而解决,就是常常出入高档酒店吃饭,将满桌的珍馐佳肴收入肚中。“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青少年的“三吃”生活,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据统计,一位男性在拥有小汽车以后,体重将平均增加1.8公斤,达到肥胖标准的可能性将增加一倍,而中国的小胖子比例已是几十年前的好几倍了。工作环境加上交通工具的变化,令中国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一个庞大的“久坐群体”的形成,是糖尿病广泛流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因素。有调查显示,看电视也和糖尿病的多发密切相关。哈佛大学著名的“护士健康研究项目”发现,每天看电视两小时,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14%。分析认为,看电视是所有静坐活动中健康风险最高的一种,原因可能是看电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很容易吃东西、喝饮料。
如果我们不改变目前肆意饮食、继续久坐的生活方式,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小胖子诞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将变成糖尿病大军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