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进口食品背后乱象 标注混乱保质期临近无提示
发布时间: 2015-11-03 14:41:44 | 来源: 京华时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保质期临近却无提示
选购进口食品,还有一项需要特别留意的就是保质期。由于从国外运输过来,很多产品可能已经临近保质期。
在大型超市里,记者都在外文包装的进口商品上看到了明显的中文标签,标签所需信息一应俱全。那么,这些大型超市里的进口食品就一定可靠吗?由于有些进口食品鲜有人问津,不仅外包装看起来相当“沧桑”,保质期限也更是已经临近。
在一家大型超市,记者发现其中一盒价值40元的意大利橄榄油(礼盒装)的保质期只到2015年12月3日,食品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期,再拿起几盒同一式样的橄榄油,均快到保质有效期。超市售货员对此解释道,产品已经准备下架,只是下架程序比较繁琐还没来得及做,所以依然在货架上出售。
事实上,对于“临界食品”,国家有关部门曾明确提出:商家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集中陈列或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
进口食品也有安全问题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毕克新公布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57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共1255批、4960吨,其中近一半出现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标问题。
毕克新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验检疫进口食品2035.2万吨,其中不合格进口食品主要种类为:饮料类、糕点饼干类、粮谷及制品类、糖类、水产及制品类、酒类、乳制品类、调味品类、干坚果类、茶叶类,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85.3%。
不合格进口食品的主要原因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污染物超标、货证不符、包装不合格、非食用添加物、转基因成分等。其中,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标较为突出,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8%。
令人注意的是,在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发布的新一轮进境不合格食品信息中,就有多批次食品因添加剂超标或腐败变质被
销毁或者退货。从法国进口的爱乐薇超高温灭菌稀奶油因产品变质被销毁;从泰国进口的小浣熊调味海苔棒因菌落总数超标被退货;从西班牙进口的冻格陵兰比目鱼尾因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磷酸盐被销毁;从新西兰进口的冷冻去骨牛肉腐烂变质;从日本进口的可口可乐罐装紫葡萄味碳酸饮料因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苯甲酸被销毁……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表示,进口食品不一定就很安全,消费者没有必要盲目崇拜进口食品。
海外代购食品维权难
打开微信的朋友圈,不少人被代购的奶粉、钙片、维生素、蜂胶等各种食品信息广告刷屏。
“我从朋友那买过加拿大蜂蜜,味道也一般,但食品包装全是英文,自己也看不懂,谁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会不会吃出问题”,市民周小姐说。
朱丹蓬介绍,在网络或微信朋友圈做代购进口食品的人,大部分都是代理,所以很有可能卖家自己也不确定产品的货源和质量是否真有保证,难免有黑心商贩用假产品换个“新包装”混进市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同时,网上代购境外进口食品一旦产生纠纷,不仅维权流程长,而且举证、快递产品都很麻烦,维权的成本会相当高。
阮光锋也表示,一些含有不明
成分的进口食品通过海淘、代购等方式流入国内。这类食品中往往含有国内不常见的成分,有些成分甚至缺乏相应的中文译名。根据相关国标规定,若某种成分属于国内未经批准使用的成分,进口商需向卫生部门申请该成分为“新资源食品”,经卫生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添加使用。这也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