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高站位培养中医人才
——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病学科主任、教授张建强访谈录
发布时间: 2015-09-06 13:30:19 | 来源: 中国网-健康中国 | 责任编辑: 刘振海
张建强,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病学科带头人,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张仲景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中国网健康中国讯(王科 刘振海) 8月3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病学科带头人、学科主任、教授张建强,接受了中国网健康中国记者采访。
张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为期三年的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及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他说,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从2012至2015年,用三年的时间开展的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及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像我这样年近50岁,从医20余年的人来说,尚且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存在欠缺的,因为确切地说,现代医学对中医是有一定程度冲击的,加上大学的中医学教育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使得不少从医学院毕业出来的中医专业的学生转成了西医,有的做管理工作,有的转行不再从事中医临床了,真正有巩固中医思想能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就为数不多了。即使从事中医行业的医生,由于对中医理论理解得不深不透,或者说很肤浅,所以,从临床的辨症、立法、选方、用药等都不是十分精辟和确切,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疗效。疗效是医院的生命之本,没有疗效哪有中医的发展,中医的振兴也就无从谈起。河北省启动这个项目目的很明确,就是让从事中医事业的人员树立信心,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只要耐心扎实地好好去学,都能从中得到中医理论的精髓,你的辨证论治水平提高了,疗效自然就体现出来了,作为中医人员的自身价值也就有了。总之,培训的目的就是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热爱中医事业的中医人才,使我国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张教授说,当时我为什么要学这个项目,我学这个项目是在临床上受到很多挫折,困惑扰心,百思不解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学的。记得我国一位国医大师任继学说过一句名言,“学中医的到了60岁才算登堂入室了”,那么60岁之前他没说,但我认为50岁算是一脚在门里,另一脚还在门外,40岁才算刚刚找到了中医的门。那年我也40多岁,也算刚刚找到了中医的门。我的困惑就是好多中医经典书籍看不懂、记不住,怎么看也不理解,就是缺乏有经验的饱学之士的指点和专业系统的培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提出过一个口号,叫做“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我认为这三步曲非常重要,读经典就是要反复多看一些中医的名著和经典书籍,要在学懂学通上下大功夫。跟名师就是必须要一对一跟着师傅学,师傅要手把手地传帮带,仅靠自己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做临床就是要实打实地在临床中学习,要把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临床中,把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再回到书本中找答案,这样才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正在我渴望再学习的时候,2008年中国医药局启动了师带徒项目,也就是“国徒项目”,我如愿以偿,通过这三年的学习,除了跟着老师学习外,可以读经典,还可以聆听全国中医大师的各种讲座,受益非浅,真的有一种捅破窗户纸、豁然开朗的感觉。2012年4月,我49岁,那一年河北省中医药局又启动了为期三年的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及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考试选拔工作,我毫不犹豫立即报名参加了考试,全省有数百人参加考试,考试极其严格,省中医药局各位领导亲临考场监查,我信心百倍进入考场,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通过这三年的学习,我觉的自己又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尤其对经典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比如《黄帝内经》过去我也看过不少遍,但就是没感觉,不理解记不住,现在不一样了,越学越有味道,越学越想学,越学记得越牢,并能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如升补宗气,五脏同调法治疗周围血管病;下焦蓄血理论指导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通便泻瘀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