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滚动新闻

一则小手术 患者缘何留下“狠话遗书”?

发布时间: 2015-05-13 10:06:54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医生的苦恼:心病如何医?

  “这件事情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病人还是相信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绝大多数医生是爱岗敬业的,都想要尽心尽力把病人治好。”李红辉说。

  李红辉也告诉记者,医院手术室每天要做十几台手术,医生、护士一天到晚站着做手术,工作压力很大,有时跟患者沟通不足也是难免的事情。“以后医院也将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沟通,让医患之间能逐步重拾信任。”

  这起小概率事件却反映了医患矛盾中的普遍问题。近年来,医患矛盾日益凸显,有医生出于防御性心理而进行过度医疗的行为发生,也有患者陷入“弱者心态”,陷入“信闹不信法”的思维怪圈。

  “病人身体上的病可以治好,但其对于医务人员猜忌与怀疑的心病要如何医治呢?”一位医生苦恼地说。

  “遗书”启示:畅通沟通渠道、缩小信息不对称

  湖南省律师协会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凡林认为,目前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一些患者存在“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很多患者不懂医学,并不注重医疗过程,而是用医疗结果判断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对错。有患者认为,病人是“站着进医院”,如果后来“躺着出医院”,那么一定就是医院的错,就要医院赔偿。

  据介绍,目前患者解决医疗纠纷的渠道虽有很多,但维权的时间成本依然很高,一个医疗官司打下来,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让一些患者不愿意走司法程序。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社会服务部主任赵颜忠认为,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需要畅通医患沟通的渠道,建立“让患者参与”的医患交流平台,给医患一个好好说话的地方,解决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曾凡林建议,要把医疗纠纷解决、调处纳入法治轨道,通过具有公信力的司法机制化解医患纠纷,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缩短患者医疗诉讼时间,降低患者维权时间成本;完善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吸纳懂法又懂医的专业人员,引导、帮助患者依法维权。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