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时令健康

春季防病

发布时间: 2015-03-08 09:54:57   |  来源: 四川在线   |  责任编辑: 郭洪涛

明日进入惊蛰节气,气温将有所回升。但眼下大江南北却出现久久不退的“倒春寒”,阴雨连绵,寒风刺骨,一些疾病防不胜防。

  早春时节最易引发三类疾病,与气候密切相关。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积累一定的物候及保健知识,对生活和工作非常有益。

  一个气候特点,大地回春病毒细菌活跃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3月5日至6日间。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春雷惊百虫。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时节。

  惊蛰到来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已是春光融融。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之时。此时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

  保健提醒

  早春多风寒,从饮食上看,可多食辛温食物,以利解除、驱散体表的风寒邪气,助于人体阳气生发。温能补阳,辛能发阳,有助寒湿之邪的发散。

  辛温食物,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以散寒散热,如适量喝温热茶和姜汤。也可适当吃些芹菜、大蒜、洋葱、蘑菇和黑木耳等,这些食物中的纤维等,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病发作,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此外,戒烟限酒、低盐饮食,是常要注意的。

  三类疾病高发,避免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病

  一是心脑血管疾病。初春,人体受低温刺激后,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痉挛,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脑部缺血缺氧,加速血栓的形成,从而诱发心肌梗塞或脑梗塞;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又易引起出血性脑中风。患者及家人应高度警惕中风先兆,如视物昏花、哈欠频作、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

  二是呼吸道疾病。早春时节,气温多变,是急性支气管炎高发季节。寒潮前温暖的气温致使呼吸道致病性微生物活跃,突然变冷,容易引起全身受凉,呼吸道局部温度也随之降低,抵抗力减弱,病毒或细菌极易入侵,原来在呼吸道寄生的病毒细菌也会乘机捣乱,导致支气管炎复发。

  加上春节长假,娱乐活动多,身体疲惫,抗病能力下降,故易患上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流脑等疾病。

  三是风湿性疾病。寒潮来袭,湿邪缠绵,稍有不慎,年老体弱者若过早减衣,或早晚寒冷时外出锻炼,或接触冷水冷物等,极易感受风寒湿邪,导致原有风湿病复发。

  还有些爱俏的年轻女孩,早早穿上薄衣短裙,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特别敏感,遭受寒冷袭击后,关节局部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久之,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保健提醒

  首先要预防外感,所谓外感,即病邪先侵入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受外感后,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多食醋、蒜有助于预防外感,过敏体质者外出最好戴口罩。其次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包括各种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增强机体免疫力。第三要调节情绪,早春宜增加些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食物,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春困和情绪低沉。

  四个适应对策

  适当春捂维护身心健康

  1.适当春捂,重点保暖。春捂,是指春季不要急于脱去冬装,捂住身体热气,以保证阳气生发的体内环境。春季阳气刚升而未盛,冷暖气候你来我往,人体必需具备应对这种变幻莫测气候的能力,即阳气。

  此时老年人应注意保暖,重点要注意手、脸(口与鼻部)的保暖,因为这些部位对寒冷刺激特别敏感。还要保护好双膝双腿,老人和女人最怕脚和腿受凉。

  2.适度锻炼,必待日光。春季是开展体育锻炼的好时节,如打太极拳、做健身操、放风筝、踏青爬山等有氧户外活动,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但在寒冷天时,作息当“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避免早晚气温低或雨雪之时锻炼,等太阳出来后再运动。

  3.适时开窗,保持卫生。天气寒冷,夜晚居室当门窗紧闭,以防睡梦中被寒风所袭,但不可整天关门闭户,白天需适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阳光充足,这样就使各种病菌失去滋生的条件。也可用食醋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平时多洗手。

  4.调适情绪,以养肝气。春天万物生发时,人的情志也处于一种开放宣达、生发疏泄状态,情绪易变,因而精神性疾患较多。可见春季要重视情志调养,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还要特别注重养肝,避免怒伤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