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糖尿病

糖尿病需限饮食

发布时间: 2015-01-10 09:13:56   |  来源: 新华网   |  责任编辑: 郭洪涛

  糖尿病神经痛(颈肩腰腿痛、四肢疼)是糖尿病引起的慢性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四肢末梢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为多见,也是引起糖尿病足(烂脚)的重要原因。对于其治疗,除了要控制好血糖外,还应学会科学合理饮食,一方面应限制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另一方面则不能过分限制饮食,以免导致营养缺乏,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此外还可配合适当的运动锻炼,并戒烟等,均可对糖尿病神经痛起到防治作用。

  手足麻疼提示糖尿病神经痛

  石家庄糖尿病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王钢柱教授指出,糖尿病神经痛(颈肩腰腿痛、四肢疼)是由于不能很好的稳定血糖、血压、血脂和血粘度,不能进行科学的饮食,发生长期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及微血管病变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患者以手足或四肢麻木、疼痛,故又称为糖尿病麻疼。糖尿病神经痛早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手足麻木、疼痛,严重时手足及至全身剧烈的麻木、疼痛、手足发凉,夜间加重影响患者休息,可发生顽固的神经性溃疡和糖尿病足(烂脚)。

  肌电图检查可帮助诊断

  糖尿病神经痛(颈肩腰腿痛、四肢疼)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典型的症状是四肢远端的麻木、疼痛、发凉和感觉异常,如蚁走感、双足踩棉花感等。早期常没有症状,或偶然在睡眠不足、疲劳、血糖升高时,有轻微的肢体麻木、疼痛,瞬息即过,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神经破坏的加重,肢体乃至全身出现麻木、发凉、疼痛、感觉异常或减退症状越来越重,由间断发作变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患者中70%~80%的患者为两侧对称性发病,其特点是下肢发病早且重于上肢;病变分布如袜子手套样,由远端向近端发展;症状白天轻,夜间加重。糖尿病人若出现上述症状,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检查。可通过肌电图检查测定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以帮助诊断。

  控糖、饮食调理、适当运动

  一个都不能少

  首先,石家庄糖尿病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王钢柱教授指出,可采用“六位整体”疗法贯穿糖尿病神经痛治疗的始终。“疏肝调气、六位整体”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有效的技术模式和服务模式,也是石家庄糖尿病医院的优势和特色诊疗手段。

  其次,稳定好血糖。稳定好血糖,尤其是治疗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3小时血糖,保持血糖长期稳定在良好状态,是防止发生糖尿病神经痛的关键。在稳定好血糖的基础上,则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用国家863创新中药芪丹通络颗粒,可有效抗氧化应激、营养神经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末梢微循环,有效防治糖尿病神经痛和糖尿病足(烂脚)。

  第三,科学饮食、加强营养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王院长指出,在用药之外,科学合理饮食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人患糖尿病之前习惯于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患糖尿病后听说要限制饮食,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过分节食尤其限制碳水化物等,结果反而因营养不良病情加重。饮食过分限制尤其谷类食物摄入太少,或加工过分精细,会造成机体营养包括有滋养神经作用的物质的缺乏,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神经血管功能受损。因此,王院长提醒糖友饮食不要一味追求低糖,而应促进糖的利用,最好让医生根据自己的病情帮助拟一份合适的食谱,以帮助治疗。

  第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降低血糖,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加对神经的滋养,预防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但运动一定要适度,否则过度的或过于剧烈的运动又会引起血糖升高(或低血糖),加重蛋白尿和微循环障碍,甚至引起眼、肾、心脏等严重并发症。王院长建议糖友们可以做做疏糖康复操,简单易操作,可起到疏肝调气、调节血糖的作用。

  第五,适当服用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缺乏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B1、B6、B12等,对神经功能具有支持治疗作用,补充维生素B族,可能对防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有益。

  第六,戒烟。王院长提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对神经血管均有损害;还有研究证实吸烟可引起或加重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戒烟。

  健康微话题

  得了糖尿病并不意味着要“挨饿”

  糖友学会吃、且吃得好对糖尿病也有治疗作用

  专家介绍

  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因此对自己的日常饮食严加限制,要么吃得很少,要么只吃粗粮,还有的不吃主食、水果。

  对此,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侯凤英主任提醒,科学合理的饮食的确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但如果过分限制饮食,认为“饥饿可以降糖”就有些“矫枉过正”了,过分“饿”自己不仅不利于血糖平稳,还有可能引发糖尿病低血糖,导致严重的后果。

  糖友饮食巧安排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饮食安排总的原则是平衡膳食,合理控制总热能,热能摄入量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侯凤英主任提醒以下几点应特别注意:

  以个人饮食习惯为基础,结合病情、年龄、身高、体重、活动强度、季节、生长发育等情况制定总热能。

  放宽对主食类食物的限制,减少或禁忌单糖及双糖的食物。

  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限制脂肪摄入量。

  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多饮水、限制饮酒。

  坚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