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活动

从校企合作青涩探索到职业院校成功范例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十年成长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 2014-12-23 11:11:28   |  来源: 健康中国   |  责任编辑: 张永生

  中国网健康中国讯(王子枫) “软件学院目前就是国内职业教育中领先的、形成富有特色的、真正的产学研结合的成果,是全校、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职业院校如何办’的成功范例!”在10月29日召开到“产学融合,知行至远”研讨会上,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升如是说。

  2014年2月26日,在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及其措施,进一步部署了推动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人才红利的工作要求。同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当党和政府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工作日益重视,各地校企合作、高校转型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却已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风雨兼程地走过了十个春秋。

  难题与机遇:产业发展,教育先行

  谈起校企合作成立软件学院的初衷,河北新龙科技集团董事长杜秀珍记忆犹新。

  20世纪末,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各国技术竞争的主战场,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1世纪初,我国迎来了加入世贸组织、开展全球合作的良好机遇,党和政府把加快软件产业发展、培养产业人才作为一项重点工作。2001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审批建立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又审批建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高校与软件企业合作等创新机制,培养了一批软件高级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然而,教育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与产业人才的巨大缺口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杜秀珍说:“软件行业迅猛发展,带给我们的既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有前所未有的人才挑战。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正是公司技术人员流失最快的时期。对于以产业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企业来说,这种困难无疑是毁灭性的。”

  事实确实如此。传统高校教育由于产学脱节,培养的软件人才缺乏实际项目开发能力,公司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培训与项目训练,花费一两年时间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项目能力的技术人员,然而这些技术人员却在短时间内纷纷涌向北京、天津、上海等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公司自有的技术团队则面临人才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企业变成了带薪的学校,在反复的培训与人才流失中疲惫不堪。

  优厚的待遇为一线城市吸引了一批优秀的软件技术人才,但全国范围内,产业人才仍然紧缺。不只新龙,几乎河北省所有的软件企业都面临过这样的困境。

  与此同时,产业人才匮乏引发高校连年扩招,但随之而来的不是人才问题的缓解,而是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问题的日益突显。据统计,国家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82%,86%和50%,并且出现了就业岗位与专业方向不对口等众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于产业与教育的脱节。曾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初识社会就面临就业的尴尬,他们的彷徨与无措,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可能演变为社会性的焦虑与担忧。

  面对难得的时代机遇、产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示范性院校的成功实践、软件企业的现实困境和高校毕业生的无助迷茫,杜秀珍和他的技术团队清醒地意识到:产业发展,教育先行,培养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良好综合职业素质的应用型软件人才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唯一钥匙。离开这把钥匙,产业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持久,离开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产业的繁荣也只会是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

  “要做教育,而且要做打破传统、改革创新的应用技能型软件人才教育”。怀着这样的信念,一支朝气蓬勃的工程师队伍,带着一股开拓者独有的豪情与韧劲,来到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此时,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也在深入思考现代职业教育转型问题。传统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以研究型为主,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的却是大量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高校育人与产业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匹配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何在已有的教学经验中探寻一种全新的模式,让学生所学切合企业所需,成为此时学院领导最关心的一项课题。

  新龙与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想法不谋而合,本着推动教育革新、促进产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2004年,校企双方合作建立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这是河北省第一个校企深度合作的学历制教育项目,开创了省内“校企合作”的先河。

  青涩的尴尬:怀抱美玉,半卷湘帘

  校企合作建院,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种全新的大胆尝试。学校提供教学场地,企业组建德才兼备的工程师教师队伍,提供资金、设备、项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保障。经过紧张周密的筹备,一切就绪,跃跃欲试的教师们兴奋地期待着第一批学生,不料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尴尬。

  “学院最初确定的名称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新龙软件学院’,意在体现校企合作的特点。”杜秀珍回忆说,“但后来还是把‘新龙’两个字去掉了。”

  去掉企业名称,源于学生、家长对校企合作办学的不认同。

  的确,校企合作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太过陌生的字眼。一面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使学子们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无视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仍一味对一纸文凭趋之若鹜;一面是由来已久的“教育官办”和“轻商”观念使家长对企业参与高校教学抱有抵触、不信任,甚至是嗤之以鼻的态度。

  “当时确实遇到很多问题,”软件学院招生就业部主任王磊回忆说,“招生咨询的时候,问什么的都有,问我们是不是民办的、是不是非正规的、发不发证书、国家承认不承认、是不是培养技工、包不包分配,问题无奇不有。甚至新生入学之后,还有人四处求证是否能确保毕业……”

  这些如今听来有些可笑的往事,对彼时新生的软件学院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难关,为了打消学生和家长们的疑虑,校企双方领导最终决定去掉“新龙”二字。想来这改名的背后,有着太多不被认同的尴尬与无奈。

  “所幸的是有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的有力支持和我们教师队伍不畏困难的执着与韧劲。” 软件学院院长田晓玲说。

  怀抱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众人却不了解它的价值,怎么办?诉说与解释显然太过苍白。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质量的优劣最终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一批优秀的应用型产业人才,是对校企合作办学最有力的证明与注解。软件学院的教师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个道理。

  他们相信:用时间和心血来雕琢打磨,美玉自会证明它的价值。

  创新与成长:产学融合,知行合一

  没有人比企业经营者更关心产业未来的发展走向,也没有人比企业自身更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技能需求。企业参与教学,在高校与产业之间牵起了一条纽带,使原本信息互不相通的双方,得以把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真正结合起来。

  “与产业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与工程师对接师资,与用人单位对接评估制度。”自成立之初,软件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就是明确而有针对性的——以动手操作为核心、以项目经验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为突破,最终实现助推产业升级与发展的愿景。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软件学院不断寻找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

  开设哪些专业,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材怎样编写和修改,谁说了算?在软件学院,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说了算。怎样把握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大量真实的调研数据是最可靠的分析依据。

  软件产业本身具有发展速度快、技术创新活跃的特点,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迅猛发展,必然伴随着对人才技术技能需求的新变化。软件学院依托校企合作的先天优势,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始终紧随着产业的发展动向,每年甚至每学期都要对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调研与探讨,不断加以修订、调整和完善,形成了清晰的、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完备流程,以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我们定期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调研组,走访业内知名企业,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筛选目标就业岗位,通过分析研讨确定企业紧缺又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向,采用技能图表的形式分析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整合岗位技能需求,形成专业培养方向与专业技能课程,确定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训项目。”田晓玲介绍说,“近几年学生就业地区扩大,学院调研的企业范围也从河北省内扩展到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等技术发达地区。为的是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新的技术趋势,为全国范围的软件企业培养、输送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而时习,才能学以致用。实训案例怎样确定?企业以往完成的项目,个个都是经典案例。怎样确保实训符合真实的开发流程?由项目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担任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实训。

  “软件产业特别强调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与项目研发经验,学生学到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实习实训转化为项目能力而最终呈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懂专业、懂教学,也要具备项目开发的实战经验。”这是杜秀珍对双师型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软件学院打破专业教师与开发技术人员的界限,组建了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同时,实践性课程、岗位实习实训全部由项目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指导进行,以确保学生掌握最前沿的技术知识和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结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取得的经验与阶段性成果,以企业工程师研发的实际项目为基础,新龙科技先后投资千万完成了“翰子昂(handson)软件人才实训公共服务平台”和“软件园软件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的项目开发,编写《翰子昂软件人才实训体系》教材21本,《软件测试》系列实训体系教材5本。实训体系以案例为主线,通过项目实践,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训中,学员组成项目工作组,独立、协同完成承担的项目任务,在企业导师的示范、监督下完成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的全过程,积累项目经验。该体系已在河北、山东等地的多所教育机构推广使用,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校期间须完成40000行代码编写或5个中型项目测试,毕业时基本能够达到程序员、测试初级工程师水平,就业时即能胜任一般性的技术工作。

  由校园人转变为企业人,习惯了校园生活的学生乍然面对角色的转换,往往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怎样顺利过渡?让学生在校园中提前感受和适应职业生涯,让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

  软件项目的开发往往需要整个技术团队的协调配合,时间掌控、有效沟通、团队协作等职业素质在开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企业员工成长经验,校企合作研发了“翰子昂职业素质(HCCP)课程体系”,涉及学员的10项能力,14个课程模块,包括:自我定位、自我管理、沟通技巧、自信演讲、职业礼仪、掌控情绪、执行力、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创新思维、会议管理、项目管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通过逐层递进的课程实训、项目训练、行为固化、职业特训四种学习形式来实现,以职业素质培训的形式帮助学员提高职业能力、规划未来成长,使之拥有职业生涯成长的持久内驱力。同时配以企业化管理模式,要求学生着工装、带工牌、上下课指纹打卡、写日志,每月发放企业模拟工资、年终评选部门优秀员工并给与物质奖励,使学生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认知与职业能力。

  成果与未来:十年沉淀,继往开来

  精准的行业分析、明确的岗位目标、真实的项目实训、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成就了软件学院十年间人才培养工作的骄人成绩。

  统计数据显示,软件学院十年来累计培养毕业生2461人,专业对口就业率连年达90%以上,学生就业地点集中在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内,许多优秀毕业生被支付宝、FBA精彩无限、天地在线等全国知名软件企业选拔录用。走访就业学生所在企业,良好的岗位适应性和沟通协作能力是用人单位给出的一致评价,毕业生上岗即能够独立完成一般性的技术工作,且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受到企业领导的普遍好评。

  同时,企业专家的有力支持也为技术创新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与技术保障。“2008年,新龙集团捐资一百万元作为大学生创业基金,之后每年邀请业界专家召开‘大学生创业指导会’,分析行业现状,展望发展趋势,帮助学生们认清市场、规避创业风险,为具有可行性的项目提供技术指导与资金扶持,帮助这群勤于思考、勇于开拓的年轻人把知识转化为价值,让梦想照进现实。”其实,许多企业老总,都抱着与杜秀珍同样的想法,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年轻人的明天,就是行业的未来。”

  如今的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无需再遮遮掩掩,而是逐渐成为了一种特色、一张名片,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更是一份职业技能提升与良好就业前景的保障。成立十年间,来自科技部,省、市侨联等各部门的领导多次到软件学院参观和视察工作,杜秀珍董事长也应邀先后在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全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论坛、河北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协会介绍校企合作办学经验,多所高校前往学院交流学习,凭借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成绩,软件学院的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肯定。

  2014年,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政策的有力支持,为软件学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院的健康成长、人才的有效培养,是校企双方一致关心并为之努力的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必然推进软件学院走向新的辉煌,软件学院的不懈探索,也会为我国高校转型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参考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