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骨质疏松的饮食法
发布时间: 2014-12-04 09:50:57 | 来源: 环球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某单位对职工进行体能测试,结果相当不令人乐观。除了力量、耐力、心肺功能普遍低下之外,最令人惊讶的就是,三四十岁的人居然也会有骨质疏松问题!一位只有38岁、身材很好的漂亮女士复查后说:我真没想到,自己的骨密度已经离开了正常区域,测试人员说我是50岁妇女的水平!
的确,骨质疏松是一个“静悄悄”的疾病,等到骨痛、骨折那时候再发现,状况已经很难逆转了,需要正规性的治疗。对于这样的疾病,最好的方式就是预防。
人的一生中,骨密度是从低到高,然后又从高到低的。幼年和童年时代,骨骼中有机质含量较高,韧性好。所以宝宝学走路的时候,童年玩耍的时候,不知道曾经摔多少个跟头,却几乎不会发生骨折。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钙沉积到骨骼当中,骨矿物质密度就会越来越大。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曲线迅猛上升,直到25岁左右达到顶点,并一直维持到35岁左右。如果你的骨密度峰值高,或者说“峰值骨量”比较大,骨头又粗又坚实,你会受用一生的。
所以25岁前的任务是让自己的骨质密度高峰尽量高一些。吃富含钙的奶类、豆制品和小鱼小虾,吃钙、钾、镁和维生素K丰富的深绿色叶菜,大鱼大肉不过量,甜饮料不喝,吃东西不过咸不油腻,不乱节食乱减肥,而且经常运动,经常接触阳光——这样的生活习惯,会让你从小把骨质基础打牢。
在35岁之后,人体的骨密度会逐渐缓慢下降。如今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健身锻炼不足,骨骼缺少良性刺激。同时,室外活动少,日照严重不足,为了保持皮肤白皙,女性还四季涂抹防晒品—只要是SPF8以上的防晒霜,就会影响到维生素D的合成并进而影响钙的吸收。
如今还有很多女性没事儿就节食减肥,甚至乱用泻药。一方面,节食之后钙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节食减肥和减肥药物造成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肠道吸收矿物质的能力也会下降。医生们常常发现,相比于胖人而言,瘦人出现骨质疏松的危险更大。
最糟糕的情况发生在女性绝经之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密度也会随之迅速地走下坡路。由于骨质疏松,脊椎骨会发生缓慢的“塌陷”,人的身高会变矮,挺直的身躯变得佝偻;腰背等部位发生疼痛,而且不是肌肉疼,是里面疼,怎么换姿势都没法感觉好一些;稍微受力就可能发生骨折,比如摔一下、撞一下、背重物之后,严重时甚至拥抱、咳嗽都能造成骨折。
预防骨质疏松,不仅是补钙。钙片是需要吃的,预防的话,每天400mg-600mg。钙片里还必须同时含有维生素D,最好还有维生素K。同时还要调整饮食,增加豆制品、绿叶蔬菜、坚果和豆类的数量,如果鱼肉蛋摄入过多,则需要减量。在调味方面,要少用盐,少用油,多用醋。不喝甜饮料,少吃甜食,少喝酒,少饮咖啡,但是可以饮茶。如果有消化吸收不良方面的问题,要及早纠正。
运动也非常非常重要,否则无论怎么补钙,都很难起到满意的效果。走路时步子要大而快,最好能从年轻时开始做点有跳跃性的活动,如慢跑、打球等。做些负重运动,哪怕是哑铃操,也会对维持骨骼强度有帮助。
北京市体检机构发现,目前男性骨质密度下降的比例日益增加。这主要与男性不利于骨质健康的坏习惯有关。
比如,很多男性喜欢抽烟、喝酒,钙的吸收利用会受到干扰,对骨质密度影响很大。按营养学家的建议,男性每日饮酒量应当控制在标准啤酒1瓶、白酒1两、葡萄酒1高脚杯、白兰地半高脚杯以内。女性要按上面的数量减半。另外,很多男性吃太多的大鱼大肉,蛋白质、脂肪严重过量,喜欢吃咸的“重口味”,喜欢喝可乐之类甜饮料,都会加速钙的流失。
此外,还有激素因素和运动因素。过去的男性经常做体力劳动,而步行、跑步、拉车、负重等都能够起到提高和维持骨强度的作用。经常运动、体能很强的人,雄激素水平也不容易提前下降。现在,由于很多男性习惯于久坐、开车,运动量很少,身体肥胖,雄激素水平提前下降,也会造成骨量的下降。
中国每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直接经济负担是108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后,第一年内由于各种并发症死亡率达到20%-25%。存活者中50%以上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如果你已经过了35岁,建议先自测一下自己是否有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
—您的父母家人有骨质疏松问题,或者出现驼背、骨折的情况吗?
—您成年后有过因为不很剧烈的冲击碰撞便发生骨折的经历吗?
—您的身高是否比25岁时明显降低了(至少3厘米)?
—如果您是女士,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或月经次数一直比正常情况稀少?
—如果您是男士,是否性欲较低或性能力较差?
—您是否一直骨架较细,肌肉不足,身体偏瘦?
—您是否消化不良,胃肠功能比较弱,甚至经常发生腹泻?
—您是否有每天饮酒的习惯,或因为种种原因需要经常宴饮?
—您的工作生活状态是否需要久坐,而且很少主动运动,连走路也不多?
—您是否年过45岁,而且从来没有考虑过预防骨质疏松的问题?
如果有危险,那就赶紧去医院检测,并获取专业人员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食品科技协会高级会员,中央文明办、卫生部开展的“全国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巡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