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焦点图

秋冬进补好来年生病少

发布时间: 2014-11-28 11:40:39   |  来源: 四川在线   |  责任编辑: 郭洪涛

  俗语说:“秋冬一进补,春天能打虎。”秋冬是一年中最适合进补的季节。本书介绍各种秋冬进补食材的功效及烹饪方法,食材皆为平常、应季的谷肉果蔬,方式简便、易学。

  感到寒意时再进补

  秋天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进补?我们小区里有两位老人家曾经为这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一个认为,进补应当从“立秋”那一天开始,因为按照“二十四节气”,“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他认为,“二十四节气”和中医学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讲的“秋季”,当然应该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计算。另一位老爷爷不同意,他认为秋天进补应当从“秋分”那一天开始。他认为,立秋的时候天气太热,还不能算是秋天。真正的秋天,应该从秋季中间的“秋分”这一天算起。

  有一天,我在小区里闲聊的时候,听到了这件事,一起聊天的人问我:“您说,到底哪天算是入秋了呢?”

  我连忙摇头。我又不是做挂历的,我哪知道啊!

  可是,别人要是问我:“秋天进补,应该从哪一天开始?”我该怎么回答呢?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不会回答。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没有一本中医典籍记载过“某月某日是秋天,该如何进补”之类的话,中医学家也不会说这样的话。因为中医治疗不会死板地规定进补的日期,而是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因时”,指的是用药要根据天时进行调整。比如前面说过,盛夏要避免食用温热的药物或食物,隆冬则要避免食用寒凉的药物或食物。否则,药性和气候相冲突,原本能治病的药,可能反倒会害人。

  “因地”,指的是在同一个时节里,地理环境不同,人的身体状况也会不同。比如,同样是立冬这一天,东北和海南的气候显然不一样。东北已经有了寒意,在药物饮食上要注意偏重温热;海南的气候还似盛夏,饮食、用药需要偏重寒凉,不能一概而论。

  过去,媒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过往旅客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中医大夫只需要治疗周边县市的病人,因此他们一般不会讲“因地制宜”,只讲“因时制宜”,只要熟悉了本地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就能给病人看好病了。

  但如果是面对全国的患者,“因地制宜”的原则就非常重要了。从全国范围来讲,“秋天什么时候开始进补”其实是一个伪问题,根本无从回答。患者居住的地理位置不同,秋冬开始进补的时间自然也不同。

  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当地的天气进行判断。当天气开始转凉,人们不再为暑热烦恼,反倒觉得有必要加几件衣服了的时候;当某一天出门时觉得凉飕飕的,偶尔会冻得流鼻涕的时候,这就是可以开始秋冬进补的日子了。其实,在这个时节之前,很多人已经开始想吃肉食了,这是身体对于气温变化自然而然的反应,不用我们自己判断,身体已经替我们发出了信号:到了应该进补的季节了。

  如果一定需要一个具体时间的话,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阳历10月1日前后是个不错的日子。的确,从节气上来说,从“立秋”开始,已经算是进入秋天了。但是立秋这个时候暑气还很重,吃些寒凉的食物避免中暑比吃些温热的食物进补更为重要。立秋之后,虽然气温逐渐下降,但是在很多地区,还有可能会出现气温回升的情况,称为“秋老虎”,这段时间也不适合进补。到了阳历10月1日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已经比较低了(当然,还有局部地区气温较高),人们已经感觉到了寒意,并且很少会有气温回升的可能。因此,在阳历10月1日前后进补,时机就比较合适了。

  此时,山茱萸和菊花是适合进补的食材。山茱萸是树上的一种果实,虽然属于中药材,但也可以当做一般的食材食用。适合老人食用的做法是做成山茱萸粥。米粥是易于消化、滋养脾胃的食物。用山茱萸煮粥,不仅味道鲜美,在进补的同时还滋养了脾胃。

  山茱萸粥

  原料:山茱萸20克,粳米1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山茱萸洗净(如果是鲜山茱萸,则需要去核;如果是干山茱萸,则需要提前用水浸泡),将粳米淘洗干净;两者入锅,锅中加水,用旺火烧开,再改用小火熬成黏稠状,适当凉一凉就可以食用了。为了增加味道,也可以加入少量的白糖。

  菊花茶

  原料:菊花4~5朵,冰糖适量。

  做法:茶壶中放入菊花,倒入开水,盖上壶盖,待菊花泡开、茶水变色以后,就可以饮用了,也可以放少许冰糖增加味道。

  菊花偏寒凉,脾胃虚寒的人喝了以后可能会感到肠胃不舒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试着在茶水中放入一些枸杞子。并且注意,一天不要喝太多的菊花茶,也不要长期连续饮用。

  从阳历10月1日或者阴历重阳节以后,就可以逐步开始进补了。不妨喝一碗山茱萸粥,再冲一壶菊花茶,清肝明目、生津止渴,对养生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