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心理

职场人进入24小时待命状态?

发布时间: 2014-11-19 22:10:22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晚上11点半,员工小王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要睡觉,手机微信群里突然收到老板的信息,老板有了一个 idea(主意),让小王迅速查资料,写方案落实。小王强忍着瞌睡,忙到凌晨2点才去睡觉,第二天继续正常上班。

  故事告诉我们,网络时代里手机、平板电脑让很多职场人在“朝九晚五”外的工作时间也处于待命状态,一个电话老板随时能找到你,微信群里同事讨论随时让你进入工作状态。在度假期间,只要手机接到上级交付的任务就得立刻付诸于行动,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在无声息中被工作的“骚扰信息”侵蚀了。

  时刻保持可联络状态影响作息

  “24小时待命”增加了额外的工作时间,带来了健康问题。最近,发表在《国际生物钟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在家收工作邮件或周末接老板电话等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可能导致肌肉骨骼、心理、肠胃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电脑和智能电话随处可用,使得员工工作时间增加。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能够用智能手机收发邮件的人平均每年多工作460个小时,也就是每天多工作两小时。这些员工每天工作9~10个小时,还要额外花两小时打工作电话和收发工作邮件。他们每天第一次查邮件的时间一般在早晨6点~7点,有些人在晚上11点到午夜时分也会查邮件。

  应激状态导致各种不适

  上面所说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应激状态。应激,其英文“ stress”一词指的是人们通常所感受到的紧张或压力。医学心理学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事件或环境刺激下通过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以下几层涵义: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应激过程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应激状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以下方面:

  1.以情绪障碍为突出表现的:多见于焦虑、抑郁者,表现为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或者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及对一切失去兴趣,也可以表现为易激惹或易发怒。

  2.以躯体不适为突出表现的:患者可以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其他不适为突出,而检查又未发现躯体有特定的疾病。

  3.以睡眠障碍等为突出表现的: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难以集中注意,警觉过高,出现过分的惊吓反应。

  多参加户外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1.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告诉自己我能行、我能成功,给自己以积极的暗示,这样会增强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卑的感觉。

  2.参加户外运动,听轻音乐等愉悦的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能消除焦虑,还能提高工作业绩。

  3.合理的情绪宣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所以不要过度压抑自己的痛苦,也可以接受正规的心理咨询服务。

  4.要勇于面对现实。直面现实我们有可能去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之一。

  5.要试着和大家一起分担。痛苦如果能够让他人一起分担的话,每个人心理上所承受的痛苦就将减少,这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种现象,也是在应激状态下调节情绪,保持健康的一种好的方法。

  6.多和亲人朋友在一起。因为应激事件会让人产生无助感,会感到恐惧与担忧,感受不到温暖。多与亲人在一起,会有安全感,消除恐惧感和无助感。

  7.保持生理上的健康。保证健康饮食,以提高身体素质,只有良好的生理基础才能战胜疾病,强健的体魄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链接

  放假期间禁止老板与员工联系

  今年4月,法国出台了规定,让就职于互联网和咨询部门的人能够避免在非工作时间收发工作邮件。法国的法定工作时间只有每周35小时并且每年有5周的假期。德国也通过了“反对压力法案”来保护雇员。这一法案禁止公司在工作时间外联系雇员。法案未出台之前,在德国,雇主在员工放假时与其联系就已经是一种违法行为了。

  “不安全感”让职场人拼命工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转型期不同职业群体主要社会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研究”项目的最新统计数据和结果显示,20~40岁的人群成为各年龄段压力之首。这些人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他们除面临工作的压力,还有成家、购房、子女抚养和管教,以及社会交往等诸多压力,他们还存在缺乏社会经验、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在职场中,无论新老员工、职位高低,工作人群中“不安全感”是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