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医患关系

从美国医生的墓志铭反思现代医患关系

发布时间: 2014-10-10 09:55:33   |  来源: 光明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一位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外科医生见其行动不便将她背起,直到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地做完检查为止。”近日,南通网友的一则微博在热传,大家纷纷为这位好医生点赞。7日,记者联系上了这位徐医生,他说这只是举手之劳。(10月8日《现代快报》)

  如果不是这位医生身上的白大褂,不管是现场的目击者还是看见这张图片的网友,都一定会以为这是患者家属背着自己的亲人在看病。得知事情真相以后,网友们纷纷为这位有爱的医生点赞,而不管是被背着的老人,还是其他患者,也一定会从中体会到来自医者的感动与温暖。这种感动与温暖,绝对不仅仅是唤起我们内心瞬间的美好情感,而是给了我们一个反思当今医患关系的机会。

  医患关系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话题,一方面是患者的伤医、杀医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是医生在工作中的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甚至为此影响到了年轻的学子们报考医学院,从事医生职业。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今天没人愿意学医从医,那么明天就会没人来给我们看病。至于如何解决目前这种势如水火的医患关系,社会各界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尽管从治本上来说,改革医疗体制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但这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我们是否就应该安于现状,坐视医患关系的持续恶化?也坐视下一起伤医杀医悲剧的再次发生?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对于医患关系来说,既需要政府层面的医疗体制改革,也同样需要医患双方的点滴努力,需要像南通市这位医生一样的“背患看病”之举。

  站在患者的角度来看,需要对疾病与死亡,对现代医学发展的局限性有一个理性而清醒的认识,而不能认为医生可以包治百病,无所不能。很多医院和医生,将十九世纪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奉为圭臬,认为这是从医的三种境界。“有时是治愈”坦言了医学的局限性,坦露了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性、延伸性和非万能性。它告诉我们的一个事实是: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个病人。对于这一点,医者心知肚明,但患者却往往不愿意正视,这正是很多医患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所在,显然需要患者一方认识和理念上的进步。

  “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则是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希望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安慰病人,让病人得到温暖与慰藉。这是抛开技术,医生最具有意义的存在和使命。具体到我们的现实中,医生对患者的耐心倾听,给予处在紧张情绪中的患者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宽慰的话语,都会给患者带来莫大的心理慰藉与情感温暖,都会把可能发生的医患冲突扼杀在萌芽阶段。

  美国医生特鲁多早已作古,但是重温他的墓志铭,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给医患双方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无尽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