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聚焦新医改

追问公立医院改革之四:信息化能否解决"看病烦"?

发布时间: 2014-09-25 08:05:10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健康中国远程编辑

图为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

  标准缺失 信息化建设严重浪费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自此,医院纷纷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信息化建设的潮流当中,“不搞信息化就会失去竞争力,就会被淘汰”是众多医院院长投身信息化的动力来源。

  就在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时,部分走在前面的院长、专家开始产生隐忧。他们发现,缺乏统一标准下的各行其是会造成严重浪费。

  “现在大家最困惑的是,中国的病种编码和信息化、收费代码的信息化和中国的药品和耗材等数据库,都是每个医院、每个省各自为政,据说要投入3000多个亿,如果每个医院都这么投,是一个严重的浪费。”孙喜琢说。

  廖新波认为,标准的不统一不仅体现在基础的数据库上,连各医院采用的信息化系统也是五花八门,接口互不相认,信息无法流通。“广东曾有五家医院相继推出预约挂号系统,但每家使用的都不相同。”

  信息化系统不统一导致重复购买。孙喜琢以他所在的深圳市举例。深圳每个区投入1亿以上人民币建信息化,但却都重复购买电子病历。“八个区买8亿的产品,能不能拿出2-3亿买一套产品?完全可以,这需要我们从顶层来设计,从基础做实事。”

  但要实现真正的统一,前路仍要面临挑战。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副司长张锋指出,标准体系包括疾病分类的代码,由四位码升到六位码,涉及到所有的医疗机构和所有的信息都要改,这不是一件小事情。

  “我们每年有73亿人次的诊疗量,这样的诊疗体系和诊疗规模,全球没有第二个。”张锋表示,在标准建立与系统设置的问题上,我们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有的,能为全球做出贡献的健康信息诊疗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这个标准未来不仅仅是国家标准,很大程度上会是国际标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