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症状及类型介绍
发布时间: 2014-09-19 14:12:46 | 来源: 宁夏健康网 | 责任编辑: 郭洪涛
心律失常的症状有:
1、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是心率快、慢显着不等,有的心率快慢随呼吸呈周期性变化,一般是吸气时逐渐增块,呼气时减慢;有的心律不齐与呼吸无关;有的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多见于高度的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这就属于心律失常的症状表现。
2、窦性心动过缓
这种心律与心动过速相反,心率过慢,低于60次/分,严重影响心、脑等主要脏器的供血而出现头昏、眼花等多种心律失常的症状表现。多见于血管神经性昏厥,高颅压,粘液性水肿,阻塞性黄疸,洋地黄等药物中毒。而这些心律失常的症状都是比较常见的。
由于心律失常发生的病理基础,发生机制,出现部位和心脏频率的不同,有多种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频率分类:临床上常用有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也包括频率正常的心律失常,这种心律失常的分类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而且可以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2)按部位分类:这种分类是以心律失常在心脏的发生部位为依据,可以反映心律失常发生的部位和初步判别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一般讲,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较大,房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相对较小,根据该分类原则,可划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接区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等。
(3)按机制分类:如果窦房结产生激动的情况异常,或者激动发自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可产生激动起源相关的心律失常,心脏起搏点产生的激动沿着正常的传导系扩布整个心脏,出现一次心脏搏动,假如激动传导缓慢或阻滞,或者沿着异常传导途径传导也会引起心律失常,因此,按心脏激动的起源和传导异常来划分心律失常,可以反映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性质,按发生原理进行分类较为适宜。
①激动形成异常:
A.窦性心律失常: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
B.异位心律:分为被动性异位心律和主动性异位心律。
a.被动性异位心律:指当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在窦性心律缓慢的情况下发生的异位心律。
逸搏(房性,交接性,室性):1次异位心律取代了正常心律。
逸搏心律(房性,交接性,室性):3次以上的异位心律取代了正常心律。
b.主动性异位心律:当异位心律的频率超过正常心律时,则取而代之。
过早搏动(房性,交接性,室性)。
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交接性,室性)。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②激动传导异常:
A.生理性传导阻滞:干扰与脱节,系当两个不同的激动在心脏某处相遇,值该处心脏处于不应期,结果两个激动的传导都被遏止,这种传导阻滞属于生理性的传导阻滞。
B.病理性传导阻滞:系指激动在心脏某处发生了传导障碍,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分支阻滞)。
C.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系房室间有异常的传导束或旁路存在,如预激综合征等。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
(1)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在临床诊断技术目前尚难确定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状况下,实用价值不高,此外,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始和持续的机制可能不同,如由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室性早搏,可由折返机制而形成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
(2)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这两种分类方法简易可行,结合临床实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