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蔡洽红捐献骨髓传递大爱
发布时间: 2014-08-28 09:34:11 | 来源: 南方网 | 责任编辑: 郭洪涛
她以血脉真情书写陌生人的生命之歌;她坚持善良,以朴实而平凡的言行,铸就了一座无言的爱之丰碑!她,就是广州市天河中学的教师蔡洽红。
蔡洽红是天河中学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她敬业乐业并且深受学生爱戴。在2006年11月一次献血的时候,通过献血站的宣传介绍,机缘巧合下成为了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捐献者。2006年11月,当我们还对造血干细胞这个概念很模糊的时候,她就已经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面对脆弱的生命使命感油然而生
在2006年11月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之后,她的骨髓信息存进了中华骨髓库,名字也随之载入了志愿者名单。
2011年5月,蔡洽红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是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告知她与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白细胞表面抗原吻合,对方需要她的骨髓捐赠。听着对方的阐述,她从开始的半信半疑变为后来的万分惊讶和激动。
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蔡洽红心情异常复杂,一方面为能挽救一条生命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为对抽血扎针而感到恐惧。由于她的血管非常细,每次抽血都比较困难,有时要扎三次针才能成功抽到血。随之从工作人员口中进一步了解到,骨髓的具体信息还需经过进一步的检查,只有达到吻合度50%以上才能进行捐献。
这时她回想起人群中骨髓吻合度达50%以上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虽然我国人口较多,但毕竟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人数比较少,所以能在骨髓库中找到相吻合的配型是极其困难的事情,所以如果她不捐赠,那患者生存的希望就太过渺茫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欣然回复工作人员:“我愿意做进一步的骨髓检查!”
挂电话后的第二天,蔡洽红如约到达广州市陆军总医院,经过数次配型化验,她成为那位患者最合适的、也是唯一的一个捐赠者。蔡洽红心想:“我是那位患者唯一的希望,我没理由、也不能拒绝。”在脆弱的生命亟需拯救时,她坚定地选择捐献。
痛苦的捐献过程也阻挡不了她的善心
住进病房的第一天晚上,蔡洽红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在黑夜中偶然会听到一两声凄烈的呼叫,可能是某病人家属呼喊医生抢救的声音。再想到前几天自己在医院看到的一幕幕患血液病的这些患者们脆弱的样子,不禁感叹自己有机会能够拯救一条生命,心里也肯定了当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选择。
最大的考验到来了,分离造血干细胞是捐献骨髓最重要的步骤,分离所用的针头相对平时抽血的针头要大两到三倍,大号针头对于血管细小的她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经过护士多次努力尝试之后终于成功将针插入,却发现机器数据显示供血血压不够,这时护士郑重的提出,只能改在颈部血管取血,否则血压过低无法将血液泵出,捐献无法继续。
但从颈部血管取血要比手臂取血痛得多,据说许多男子汉都难以忍受这种疼痛,蔡洽红历来非常怕痛,但作为患者唯一一根救命稻草,她还是坚持说:“怎样多,怎样抽。”几经尝试,针终于成功插入颈部血管,而蔡洽红早已疼得大叫流泪。
就这样,蔡洽红凭着仅剩的意志力,经过4个小时与血压偏低作战,终于成功采集到一部分造血干细胞。
医生告诉她:“今天采集到的干细胞浓度比较低,由于患者比你重,所以明天再采集一次数量才够。”她明白明天还得打场硬战,但她欣然接受,她回应:“这一点点的痛楚如果能换回一条生命,比什么都值得。”
第二次的采集过程一度出现血压过低,机器不断报警,护士说要用力握压压力球升高血压才能继续采集。
过程中只听到护士在耳边不断提醒,“躺在这里不能动,针头很粗,只要稍微动一下就可能穿破血管。”为了保证分离成功,她只能笔直地躺在床上,偶尔翻动腿部也必须小心翼翼。这过程中虽然辛苦,但她咬牙坚持。就这样,她凭着仅剩的意志力,她又成功采集到一部分造血干细胞。
蔡洽红千里捐髓搭起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血缘亲情,同事们都说她古道热肠,于大爱无疆的朴实中,深深地把“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信念烙在心底。她就是这样,无论是面对自己的亲人或学生,还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总能置身于平常繁琐忙碌工作的点滴,尽情诠释那份发自内心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