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改 享受大医院待遇越来越方便
发布时间: 2014-08-25 11:21:45 | 来源: 钱江晚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叶医生,下星期我要到你这里做手术了。”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主治医生叶科,前天又接到了患者老吴的电话预约。今年3月31日,叶科和另外15名同事由浙大一院选派,前往三门县人民医院担任驻地医生,为当地人看病。这家县医院已成为浙大一院三门分院,老吴就是叶科在三门的病人。
现在,结束为期4个月的驻地,叶科回到浙大一院,由另一批同事赶赴三门,而因为转诊制度的方便,老吴在下周将到浙大一院做颅骨修补手术。
对于老吴这样的病人来说,省级医疗资源来到县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升级了的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他能比过去更方便地转诊到浙大一院。
最通畅的转诊——
县里建档后直送省级大医院
“老吴因为车祸脑外伤,手术是我做的,不过他手术后有尿崩的情况,而且心情烦躁,在三门分院,治疗尿崩的药比较少,最理想的方法就是转诊到大医院。”叶科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不过在医疗资源下沉这件事启动之前,老吴想到浙大一院看病不是件容易事。
和任何一个外地病人一样,首先,老吴要坐三个半小时的车从三门赶到杭州,到了大医院后,还得在门诊挂号,拿着自己的病例、相关说明、片子给神经外科医生看,这样的症状如果要做手术,还得等着有床位,“至少要等一个礼拜时间。”
因为两家医院这样紧密的医疗合作,现在老吴转诊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老吴至少省了排队挂号的时间,有床位了能马上通知他。”叶科说。
2013年初,浙江省委常委会研究并作出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决策,实施一年多来成效明显,截止2014年6月底,全省范围内与省级医院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医的县级医院达到28家,与市级医院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医的县级医院达到19家。
这么多大医院到县里开分院,让生活在县城的人在看病问题上省了很多烦恼,大家对县医院比过去信任多了。与2011年比,与大城市医院合作的县级医院2013年业务总收入增加了78.69%,门急诊人次增加了50.35%,出院人次增加了90.14%,手术台次增加了35.23%。
最幸运的患者——
在县医院就处理了危险肿瘤
如果评比医疗资源下沉最幸运的受益者,可能要算三门县花桥镇55岁的王顺和。
今年6月份,王顺和遭遇了一场车祸,被120救护车紧急送往三门县人民医院。由于脑部受碰撞外伤,院方对其进行了脑CT检查,谁想到这一查,竟然查出了另外一个大问题。
“他身体很好,从来没什么毛病,所以以前没有做过体检。”王顺和的儿子说,父亲仗着不错的身体条件,没有把体检当一回事,而这次因为车祸而起的CT检查,发现脑部有一块阴影很让人担心。
“这个病人因为是车祸引发外伤,车祸造成的脑外伤并不严重,不过我们检查发现他鞍区有一个占位。”为他做检查的医生马跃辉,是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医生,当时正在三门县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技术指导。
经过医院的会诊,马跃辉断定王顺和头部的阴影是垂体瘤,虽然属于良性肿瘤,但由于发病时间过久,肿瘤已经大得惊人。
“这个肿块已经达到1.3厘米,超过一个厘米就是大线瘤,它已经紧贴视神经。”马跃辉说,如果肿瘤不摘除,它还会进一步变大,到时候视野受损,眼睛都看不见东西,还会失眠。“那时候再做手术就太迟了。”
如果这次检测再提早一个月发生,王顺和可能还不会有这样顺利的检测以及之后的手术。现在,不仅发现了危险的肿瘤,更重要的是,因为浙大一院医生在场,这样的手术也能在县医院完成了。
在王顺和被送到医院前不久,县医院刚刚买了一台手术显微镜,“在浙大一院的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是一个标配,但三门县医院还是第一台。” 经验丰富的马跃辉主刀为王顺做手术。
“他这个位置的肿瘤,以前都是从脑袋额部以上开刀做进去的,手术就很慢,现在是从鼻子进去的,这个位置很近,鼻子一直到这里,然后把骨头咬开点,这个肿瘤就挖掉了。”三门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端步说,他很明白新的设备以及浙大一院的医生,为县医院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手术操作手法。
1个小时20分钟手术后,王顺和的脑部肿瘤被顺便摘除。
这个手术过去在县医院没法进行,而他却在这里接受了和浙大一院一样的手术。马跃辉说,从仪器设备引进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分院的医生基本就能成熟掌握新设备的手术技能,县医院和省医院在设备、技术上的差距,也会因为这样的合作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