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医患关系

"相约守护"活动缓解医患关系

发布时间: 2014-08-12 09:36:23   |  来源: 国际在线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说起去医院看病,对老百姓来说,真是件头疼的事情。当下,看病已经不仅是费用昂贵的问题,甚至挂号、办理住院都出现“排长队现象”,考验着大家等待的耐力。因此,日积月累,难免怨声载道。昨天(26号),本台记者蔺博以“实习医生”的身份,在北京市同仁医院体验了医护人员的一天,这也是北京市医管局为缓解医患关系而组织的“相约守护”医院双体验活动的一部分。

  早上不到8点,位于同仁医院西区一楼大厅入口附近的咨询台前,已经是熙熙攘攘,围满了前来问询的患者。“厕所怎么走?”“哪里有热水?”“去哪里可以复印?”同仁医院的导诊问询处的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回答着这些琐碎的问题。据同仁医院客服部导诊组组长张占雪介绍,今年暑期以来,同仁医院西区每天的门诊量在6000到7000人次之间。

  “一般来说,我们八个小时都在工作台上,我们回答的都是特别基本的问题,比如说,挂号在哪?有的时候就这么一件事,能够跟这个病人重复五遍。我们就算不说那么多话,天天都有这么多人在眼前走来走去,人也会觉得头晕,再加上这种机械的重复,有时身体更难忍受。”

  随后,记者被安排与主任医师、眼外伤专家卢海共同出诊。卢海的诊室门口围满了人,这些远道来的患者常常是夹道站在诊室两旁,而不是坐在候诊区,急切和渴盼的眼光让人心酸,那一声“下一个”往往让患者眼晴一亮。诊室里,一位从外地来就医的大婶正因为没有挂上卢海医生的号而感到焦急。

  “今天来的,外地的,内蒙的,刚下飞机。太晚了,都11点了。那您下午还有班吗?我下午还有手术呢,下一次吧,今天人实在太多了,号加不了了。孩子们网上查到,说是卢医生医治眼底非常好,就来了,没挂上号,这次没加上,就只有等礼拜三了。”

  眼科特区门诊护士长周丽娟说,每周一是卢海主任最忙的一天,需要不停地给来自四面八方的病人看病。

  “每周一卢海主任就只有半天在特区门诊这里出诊,基本上是30-50个号左右,卢海主任基本上是中午不休息,最晚的时候主任可以出诊到下午3、4点钟,所以每次主任中午饭肯定不能按时吃的,另外这半天他基本上很少喝水,就是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每一次只要进到诊室里面就不停地医治病人,然后在做解释工作,确实很辛苦。”

  由于常年不能按时吃饭,卢海医生得了严重的胃病,但他依然坚持增加出诊时间,希望能医治更多的病人。在这位一线的大夫看来,要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一方面中国人的就诊观念需要改变,另一方面,医院也应该提倡分流就诊的制度。

  “病人心情可以理解,但看病应该是理性的,它一定是分级做的,每一个大夫到那一级应该是合格的,医生要一级一级考核,才能做那一级的大夫,专家主要是解决疑难杂症,不能说一个普通的感冒都要去找大专家去看,这必然会加重看病难,什么病由哪一级大夫来治疗,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合理的就诊概念。”

  事实上,卢海提倡的方法已经在我国香港成为了现实,据香港文汇报中国新闻部主任陈小强介绍,香港的医院大多对病人采取分流医治,这不仅提高了就医效率,病人的满意度也随之提升。

  “香港的市民一般去大的公立医院或者去社区医院,之后,一位医生根据各个病人所报的病情和他的观察立即将病人分流,分流有三种方式,一种就是紧急治疗,会很快安排医生;一种是重病,但并非是紧急的可能需要稍等;另外第三种就是非紧急服务的,等的时间可能会长一点,公立医院没有专家门诊,它也没有特别贴出来今天由哪个医生出诊。”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子君教授表示,看病难的问题不是光靠医生的加班延长就诊就可以解决的,相关的决策者们也应该采取措施助力,目前推广的医联体政策就为基层百姓看病难敞开了大门。

  “比如说医联体,政府也说把优质的资源能够更广地提供出来,所以大医院也在采取一些措施和一些基层的医院甚至外地的医院建立联合体来满足老百姓看病的需求,这样的好处是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包括治病的医生可以到这些医联体以内的这些医院去行医,另外可以帮助这些基层的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个医疗服务水平,这样老百姓在当地或者在基层的一些医院就能够得到好的医疗服务。”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患者能体谅到看病的难处,也明白无论是导诊员、护士、医生还是卫生领域的专家、社会大众甚至政府,都在想方设法作着努力,毕竟医院的资源是有限的。解决问题离不开相互间的理解,只有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改变传统的就医方式,建立健全医联体或者分流体系,解决好看病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