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健康帮能量

李佳兴:做公益是“改不掉的习惯”

发布时间: 2014-07-28 09:29:33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责任编辑: 郭洪涛

   决定远赴非洲向加纳儿童宣传防治艾滋病时,李佳兴刚满20岁。

    这个个子小小、头发长长的陕西女孩儿不慌不忙地拿出从网上下载好的文章,对着父母细声细气地说着:“你看,以前也有中国人去过,不也安全回来了吗?”

    客厅里很安静,李佳兴又小声地补了一句:“而且加纳当地艾滋病发病率接近5%,普及防艾知识真的很重要啊。”

    “志愿服务不分远近,只分需不需要。”看着沉默的妈妈终于点了头,李佳兴给这次家庭会议作了个总结。

    事实上,正是父母为李佳兴打开了志愿服务的大门。刚上初中的李佳兴常被父母带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当老师的妈妈还时不时利用假期去汉中当地的农村小学支教。在父母看来,这一切的本意只是“培养孩子的爱心”,没成想,李佳兴却“着了迷”。中学时代的李佳兴从此多了一项“假期作业”:做当地社会福利院儿童所24名残疾弃婴的“假期保姆”。

    2008年,她考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到社团招新时,李佳兴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第一年,“热情满满”的她迫不及待把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服务项目干了个遍,打扫卫生、看望食堂和宿舍的后勤人员,甚至是重阳节跟好几批人“抢着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脚送礼物”。

    那个暑假,听说学校有外出的志愿服务工作,她一口就应了下来。来到湖南岳阳时,正赶上雨季,李佳兴依旧“热血”,每天和同行的伙伴踩着泥路“翻山越岭”,调研当地60岁以上空巢老人的生活情况。每晚回到招待所,她的鞋和裤腿,几乎都沾满了泥巴。

    虽然语言不通,但听着老人絮絮叨叨的李佳兴却头一次觉得,“心里特不是滋味”。很多次,老人们抹着泪,向李佳兴倾诉自己的烦恼:儿女一年到头都不回家,自己一个人拉扯孙子孙女,还要干农活维持生计。

    采访结束,平日生活孤寂的老人总会站起身来,“颤颤巍巍”,笑着邀请李佳兴“下次再来玩”。“我不知道,原来这些空巢老人这么需要关爱。”李佳兴一边流泪一边想,“在校外还有很多我接触不到的地方,这些地方更需要志愿服务”。

    1年半以后,这个声称志愿服务是自己“改不掉的习惯”的女孩儿,独自坐上了开往加纳的飞机。

    在非洲,李佳兴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团队,住在当地的一个村子里。干瘪瘪的西红柿、洋葱,村里所有能买到的食物很快让李佳兴吃腻了。回到住所的日子也不好过,停电停水是家常便饭。

    几天后,李佳兴来到了隔壁的一个村落回访,调研儿童防艾知识普及情况。调研结果很理想,李佳兴被村里一些四五岁的孩子带到村外的森林里玩。捉迷藏、拍照,一圈下来太阳也快下山了。走出森林的时候,孩子们却意外停下脚步,把李佳兴围在中间,蹲下去摸她的鞋子。

    李佳兴笑了起来,“肯定是孩子们没见过鞋子”。赶巧,村里的一位大学生路过,李佳兴喊住他,问起缘由。

    “他们说你的鞋子在森林里沾上了刺,不干净了,他们帮你择掉。”听完这句话,这个伙伴眼中的“工作狂”在夕阳下嚎啕大哭,“那个时候,体会到了被爱”。

    在团队中,李佳兴主要负责外联工作,对外联络当地企业、教育部门寻求支持。虽然几乎天天都吃闭门羹,但第二天,她还是会准点起床,在被拆掉座椅的面包车里蹲好几十分钟赶进城,“再吃一次闭门羹”。

    “爱是循环的、相互的。我们都被彼此需要。”李佳兴说自己在志愿服务中学会了爱与被爱,“很多乘客知道我们是来宣传防艾的,都会偷偷帮我们买车票”,这些细节让她“坚定了要把志愿服务做下去的决心”。

    回国1年后,李佳兴选择赴西藏支教。这个90后女孩儿没忘记志愿服务,一次与当地驻村干部聊天,得知这位驻村干部每早都要带当地牧区儿童一起洗手,李佳兴决定去看看。和牧区儿童同吃同住了几天,李佳兴发现,很多孩子都是每早捡完牛粪就去挑水,不洗手更不会洗漱,李佳兴“急”了,她写材料、发微博、找朋友,一阵忙活下来,第一批3万元的物资送到了300名牧区儿童手上。

    除了洗漱用具、日常护理品,李佳兴和朋友还编写了卫生教育教材。支教结束回到南京后,她又联络起本校西藏籍的同学,利用学校的平台继续筹集资源。

    离开西藏前,有一位当地医生看到了李佳兴介绍自己这个志愿服务项目“乐洁童年”的微博,并给她留了私信,说李佳兴正做着一件“真正有益于西藏牧区儿童”的事,并希望她“别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

    李佳兴很快回复说:“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