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调查称90后农民工社会融合有待提升
发布时间: 2014-07-08 10:46:42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联合在京发布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的分析调查,指出我国流动人口已初步融入城市,基本实现在流入地的生存立足。
政府提供技能培训,可明显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为综合测量流动人口总体融合状况,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牵头,研究编制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指标,并根据上海等8个城市进行的社会融合专题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融合状况进行分析。
该课题牵头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杨菊华介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包括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文化交融等指标,指数得分介于0—100之间,取值越大,表明融合程度高。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的文化交融得分最高,为67.6分,其次是经济立足,第三为身份认同,社会接纳得分最低,为58.2分。“这表明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依旧处于血缘、亲缘、地缘阶段,与本地人有较大的社会隔离,总体融合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杨菊华说。
调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流动人口经济立足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立足情况不佳,但流动人口社会接纳、文化交融和身份认同状况较好。“这表明,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融合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杨菊华认为,经济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流动人口的经济立足,但经济发展未必带来流动人口与流入地本地居民在行为、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融合。
调查显示,跨省流动人口的总体融合水平较低,但经济立足状况较好;跨县流动人口更易实现社会接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强。
杨菊华分析,市内流动人口熟悉当地的社会环境,拥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背景,语言行为更易适应,融合障碍较小;跨市流动开始出现语言交流障碍,社会关系网络不再密集,劳动就业、保障居住等问题凸显,故融合程度稍低;跨省流动使空间距离的影响最大化,社会关系需要重构,行为习惯或完全不同,社会保障缺乏,即使跨省流动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也会被亲情缺乏、语言障碍、习惯差异、归属不明所抵消,导致总体融合水平较低。
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融合水平越高。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流动人口融合指数得分超过仅有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者14分,二者在社会接纳方面的差距更高达22.5分。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对容易为当地市民所接纳。而政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可明显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福利
调查还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境况堪忧。“90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指数得分仅为55.7分,比“80前”和“80后”农民工均低10分左右。杨菊华认为,这是因为“90后”农民工虽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但其工作稳定性较差,专业技能较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历练较少,社交网络狭小且同质性强,社会资本积累不足。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指标,是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深化人口流动迁移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研究,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各项社会福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城镇化发展不能回避的紧迫问题。
杨菊华建议,加快落实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改革,为有融入意愿的流动人口扫除体制和制度壁垒;搭建对话平台,增进彼此认同;实施易于操作且受欢迎的融合项目,如子女托管、学习辅导、文化娱乐等,探索解决社会融合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