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致病机理有望破解
发布时间: 2014-07-04 09:29:17 | 来源: 北京日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新闻背景
老年痴呆症——第四大“健康杀手”
目前,老年痴呆症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卒中之后老年人的第四大“健康杀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500万老年痴呆症患者,全球的患者超过2000万。
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老年痴呆症发病率高达5.6%,85岁以上老人发病率达25%以上,且每年约有30万人新发病症。
目前,世界上并没有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有效办法,只是对该病伴发的精神状态进行治疗,例如抗焦虑、抗抑郁、抗精神病或者改善认知功能等。
新闻人物
成果源自学生努力
虽然已率领团队绘制出世界上首幅高分辨率老年痴呆症致病蛋白精细结构图,并罕见地获得三大权威学术刊物的发稿邀请,施一公仍然谦逊谨慎,直言“怕炒作”,并一再叮嘱记者,“这确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很远。”
在施一公看来,这项世界级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仅仅是因为他,还因为他的学生,“他们都是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施一公说,如果说自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学生就是“冲锋陷阵的战士”。
施一公坦言,他当初回国时,还担心过国内的整体研究水平。但他惊喜地发现,清华学生刻苦努力,国内研究水平并不逊色。这也是他回国后,成果频出的重要原因。
由于院士增选,施一公曾广受关注,如今当选院士后,施一公更加勤奋。“我天天都有压力,这来自于科研竞争和自我要求。作为一个科学家,我每天都会有危机感,这来自于对研究课题的追求,因为每天都会看到世界上有其他重大发现和突破。”施一公说。
新闻内存
施一公回国后科研成果
2012年12月19日,施一公研究组在《自然》发表论文《早老素家族天冬氨酸膜整合蛋白酶的结构》,首次报道了人的早老素蛋白在古细菌中同源蛋白PSH的晶体结构。
2013年4月14日,施一公研究组在《自然》发表论文《细菌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结构》,首次报道了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复合物四聚体的晶体结构,并通过结构信息阐述了该蛋白复合物的工作的分子机制。
2013年11月17日,施一公研究组在《自然》发表论文《Lsm蛋白质复合体结合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晶体结构》,首次报道了Lsm2-8蛋白质复合物自组装的晶体结构及其特异识别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分子机制。
2013年,施一公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9月,施一公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这是该奖设立35年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
2013年12月,施一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