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名医

刘海鹰:践行慈善 医者仁心

发布时间: 2014-06-18 16:26:03   |  来源: 新华网   |   健康中国远程编辑   |  责任编辑: 郭洪涛

  刘海鹰,1964年生,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北京海鹰脊柱外科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1986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88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1993年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我国首位获布劳恩奖学金的临床外科医师。1995-1997年赴德国脊柱外科中心医院、Hessing骨科医院、ST-Josef医院深造。

  2001年下半年开始组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针对老年人骨科疾病谱的改变,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腰椎疾病与下肢关节疾病的处理顺序,为国人退行性疾病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刘海鹰教授曾荣获中国医师协会第五届中国医师奖提名奖,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脊柱功能重建委员会中国分会常委,《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委等。

  2011月11月19日,我国首家专项资助脊柱相关疾病的公益性基金会“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揭牌仪式。该基金会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治疗平台,集合北京脊柱外科专家团队力量,开展“海鹰伤残救助”项目,面向全国为贫困的伤残脊柱患者提供免费住院手术的机会。基金会的创始人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教授。

  勤学苦练,精湛技艺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海鹰在河南安阳的一所高中就读。当时学校离医院不远,他时常看到看不起病的人在医院外边搭小棚子,便立下决心走医学之路,治病救人。父母都为他成为医生而感到骄傲。遗憾的是,父亲去世时他正在手术,赶回家去却为时已晚。

  刘海鹰大学毕业后,在河南林县当医生。那时山区还没有电,考研究生复习时,他只能点着蜡烛借光,烧着酒精取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1988他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在德国进修时,德国医师每周仅上手术台一两天。但他觉得这机会来之不易,每天都上几台手术。所有的脊柱手术都需在放射线透视下操作,并且穿着几十斤重的铅衣,而且每台手术需几十次的透视。一天手术下来,他经常是脚肿得都穿不上皮鞋,只好买布鞋穿。正是勤学苦练,成就了他的精湛的手术技艺。

  随着刘海鹰的名气传播出去,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前来加号的病人他从不拒绝。上午的门诊总要拖延到下午一两点,下午的患者时常看到华灯初上,周末风雨无阻到病房诊察病人都是他工作的常态。平均一个星期20余台手术的高强度工作,使他右手的中指已经变形,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给患者做脊柱手术,刘海鹰自己也是颈椎病、腰椎病患者。手术台上,他面对的不是人的颈椎就是腰椎,不能有丝毫闪失。精神紧张让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腹主动脉闭塞症都陆续找上了他,正值壮年的他可谓是外表清秀,内心“沧桑”。

  十年磨砺,铸就脊梁

  2001 年11 月19 日,刘海鹰创建了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几家脊柱外科专科病房之一。

  在刘海鹰主任的带领下,经过十几年艰辛探索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以手术量大、疗效佳、并发症低等优势跻身于国内脊柱外科第一方阵。如今的脊柱外科,已经成为了国内领先,享誉世界的著名医疗团队。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以刘海鹰主任和他的医疗团队,对医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对病患无微不至的照料。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的题词:“十年磨砺成国器,一心为民立脊梁。”

  热心病患,善行义举

  刘海鹰为全国各地的贫苦病患治疗脊柱,还常常用自己的钱,为病人支付医疗费用。这样的行动,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来自四川省大山深处的彝族孤残少年马海秀才罹患脊柱侧弯畸形合并严重脊髓发育畸形。逐渐发展到行走困难而辍学。2006 年12 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治疗,院领导组织全院职工为他捐款,脊柱侧弯矫形、脊髓畸形修复手术取得圆满成功。修养半年后重返课堂,2010 年考入成都理工大学。拿到通知书的秀才第一时间想到恩人、恩情,怀揣着通知书,开始“感恩之旅”。回到北京、回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为光荣的医院青年志愿者。孩子说:“我每年假期都回来,我要把这里给予我的爱传递下去。”

  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给同胞造成的创伤和痛苦,刘海鹰总是不遗余力参与救治。2008 年“5.12”汶川大地震过后,他多次请缨带领他的团队,冲到抗震一线。当得知有伤情复杂的抗震英雄需要转人民医院救治之时,刘海鹰立即主持研究病情、制定周密手术方案,甚至关照患者饮食习惯,无微不至。患者是来自四川德阳灾区因为救学生光荣负伤的杨满富老师,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我是灾区的一名普通教师,地震中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这是灾区千千万万教师中最普通不过的事。脊柱科专家刘海鹰教授以精湛的技术为我成功手术,衷心感谢你们。我要把你们精湛的医术和崇高医德向我们四川人民推崇,学习你们精益求精无私关爱的风尚,以此奉献社会。

  仁爱之心,扶危济困

  刘海鹰出门诊时,总会遇到过因为没钱做不了矫正手术的患者,很为他们惋惜。但一次次的组织捐款也不是长久之计,一位患者的诊治经历让他受到了启发。他认识到,技术和善款的联姻,可以救人;感恩和施恩的传递,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由此产生了创办“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的构想。

  2007年,一位企业经理患腰椎间盘突出,刘海鹰手术让他解除病痛。为表示感谢,他送来10万元“大红包”。刘海鹰从医近20年从未收过患者“红包”,于是大家商量建立个基金,“取之于患者,用之于患者”,帮助付不起医药费的病人提供部分经济支持。后来陆续有病人和家属前来捐款,这其中包括前奥运体操冠军李宁。一位特级教师的儿子捐来50万,中科院的老院士郑儒永夫妇坐着公交车,捐出10万元稿费……就这样中国第一家专门救助脊柱贫病患者的基金会成立了。救助全国长期遭受脊柱病痛折磨的贫困患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基金会成立后要救助的人实在太多,并且病人大多因为贫困没钱治,将病情拖得更加严重,手术难度风险极大。刘海鹰和他的团队一直努力着,一方面要给救助对象募集善款,另一方面要筹划、完成高难手术,处理危重并发症。一年多过去了,成绩斐然,国家民政部还拨款采购了他们的医疗服务,他的团队还要去西部贫困地区为贫困患者做手术,培训当地医生,其中病情严重的病患就带回北京。

  恪守医德 大爱无疆

  不善言词的刘海鹰教授,对于这两年救助的每位病人却是总也说不完。北京房山患退变性脊柱侧弯和腰椎管狭窄症的农民汪淑萍,宁夏患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农民倪保福,云南因腰椎管狭窄症而瘫痪在床的退休老师李云鹤,云南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小学生段娅娇,青海玉树患腰椎滑脱症、地震又造成双侧椎弓狭部外伤性断裂的藏族同胞尼玛松毛,河南重度颈椎病的贫困农民姚俊秀、霍诗梅,山西大山深处先天脊柱畸形儿童,红旗渠边患国内罕见脊柱侧弯畸形的贫困青年宋佩峰……刘海鹰医生的足迹踏遍了贫困的山峦沟壑,为那里的患者带去福音。

  2012年4月26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病房,住进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她叫陈晓庆,来自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的呼钦苏默村,是北科大大一学生。20岁的晓庆先天性脊柱畸形,其中一截弯曲度达90度、横向凸出,造成腹腔动脉畸形,肺功能衰竭。不仅上楼气喘吁吁,连坐着上课都喘不过气来,于是她成了站着上课的大学生。若不及时做畸形矫正手术,因为脊柱侧弯导致瘫痪,并且不出十年很可能因为压迫肺部、限制呼吸,死于呼吸衰竭。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全家年收入不足万元。高昂的手术费用将家境贫寒的晓庆拒之门外。

  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通过媒体发现了她。刘海鹰深入了解患者情况,帮助她募集救命钱。但是陈晓庆先天性脊柱侧弯20年,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阶段。手术难度极大,需要用椎弓根钉固定矫正。而晓庆椎弓根最细处直径仅有3.5毫米,目前临床应用的椎弓根钉最细直径为3.5毫米。这意味着一旦偏差哪怕0.5毫米,就会伤及脊椎中的神经,有可能终身截瘫。刘海鹰带领脊柱外科十几位医生护士在手术室里,进行了整整8小时的奋战。

  现在,“长高”了11公分的陈晓庆休学回到了家乡,迎接她的是父老乡亲惊异的目光。“贫穷是一种耻辱,我家穷了好几代了,没有能力富裕,”晓庆说,她从基金会救助贫困病人的经历中省悟到,帮助别人,首先自己要有实力有能力。她发誓要好好读书,用智慧和才干帮助别人。刘海鹰教授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爱,给了她挺起脊梁的力量,也给了她设计未来的信心!她心中装着满满的爱和期望,开始了她人生的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