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非疾病 摸爬滚打是预防关键
发布时间: 2014-06-16 12:09:57 | 来源: 环球网 | | 责任编辑: 冯晨
每小时收费数百元的感统失调训练
是忽悠人还是新病种
儿科医生:感统失调是症状而非疾病,预防关键是放手让孩子“摸爬打滚”
杭州的钱女士,最近有些想不通,三岁的儿子因为说话晚,被医生诊断为感统失调,推荐到凤起路上的一家早教训练中心做康复,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收费近200元。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同事中竟然有很多孩子,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做事拖沓、多动等表现,被诊断为感统失调。
“为什么这么多不同表现的孩子,都说是感统失调?这是不是一些早教机构忽悠人的说法?而且收费还这么贵。”钱女士疑惑地咨询记者。
感统失调到底是不是病?真的需要做这么昂贵的康复训练吗?昨天,记者带着钱女士的疑惑,采访了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专家。
感统失调训练,每小时收费近200元
钱女士的孩子一直交由老人抚养,因为工作忙,有时可能连续一周和儿子碰不上面。直到今年下半年儿子要上幼儿园了,钱女士才发现问题来了。
8月份就将满三周岁的儿子,竟然还无法清晰地说话,而且话非常少。再往前,钱女士回忆起儿子开口说话的年龄也很晚,大约到了一岁半左右才开口叫妈妈,爸爸等称呼叫得就更晚了。
马上要上幼儿园了,如果连一些简单的话都无法说,儿子在幼儿园肯定会碰到不少麻烦。钱女士赶紧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结果被医生判定为感统失调,推荐到凤起路上的一家早教训练机构做训练。
培训机构了解情况后,表示钱女士的孩子是口肌发育不好,同时存在感统失调,建议每天最好做两个小时左右的训练,一小时收费近200元,但如果每天来做,可以包月,费用有折扣。
钱女士很犹豫,到底要不要花这么大的价钱让儿子做训练?回家和同事朋友一交流,发现身边竟然有很多孩子被医生诊断为感统失调,这些孩子有的是因为多动,有的是因为做事拖沓,有的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
这么多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为什么都是感统失调?
联想到昂贵的训练费用,钱女士产生了疑问:感统失调是不是又一个被培训机构制造出来忽悠人的概念?
“6+1”养育模式,成孩子感统失调主因
对于钱女士的疑惑,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医生王江坪说:“感统失调的概念很广,表现包括五大类,所以不同症状都会被定义为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个定义的内涵,即孩子的感觉无法统一到大脑里,发生了一些协调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运动能力、触觉、本体感觉、学习能力以及多动等特殊问题。
“感统失调是现代化都市进展带来的新问题,在国内也是近五年来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王医生说,从发生的原因上来说,和现代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三十多年前,因为家长的工作比较忙,而且孩子也比较多,对孩子大多采取放养方式,任孩子自己爬、走,大脑发育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即腹爬,用腹部贴紧地面爬行,在孩子中非常普遍。等到会走路后,孩子们都自己蹒跚学步。
而近三十年来,因为独生子女的出现,以及现代都市化生活,孩子们都被圈养起来,特别是“6+1”类型的家庭,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让孩子失去许多自我锻炼的机会。比如家长因为宝贝孩子,出门不是带手推车就是抱在手上,无论是饮食上和活动上,都给予过度关爱,使孩子失去大量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感觉系统无法正常发育。
王医生同时表示,2至12岁的孩子,都有可能因为感统失调出现各方面的问题。保守估计,因感统失调来就诊的孩子,与五年前相比起码多了一成以上。
感统失调可预防,回归自然多做传统运动是关键
“感统失调不是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种症状,更重要的是发现症状背后的疾病。”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医生杨荣旺说,“有不少疾病会表现为感统失调的症状,如果仅仅只是去纠正感统失调这个症状,而没有发现真正的疾病,会错失治疗疾病的时机。”
比如存在注意力缺陷、自闭症等孩子,在感觉的某些方面也会存在缺陷,这些感觉包括听觉、触觉、视觉以及嗅觉等,症状都归结为感统失调,但最终原因却是自闭症等疾病。杨医生提醒,4至6周岁的孩子家长,可以特别关注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明显比同龄孩子短,可以到医院就诊,鉴别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感统失调是可以预防的,我们传统的许多娱乐活动,效果都很好。”王江坪医生说,比如跳皮筋、丢沙包、跳房子等,这些活动不但要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还要社交能力,都是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活动,既可以锻炼孩子的整体协调能力,也可以让家长通过观察孩子和同龄人的互动,发现差距,便于及时发现一些疾病的早期苗头。再比如许多孩子爱玩的淘气堡也不错,淘气堡里的活动器械,也有利于孩子整体协调能力的发育。
杨荣旺医生特别推荐家长和孩子多做一些亲子阅读。“现在许多家长喜欢买一个故事宝之类的电子产品,让孩子听电子产品播放的儿歌、故事等,其实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孩子感统发育。”杨医生表示,和电子产品相比,家长参与其中的亲子阅读,孩子不但能听到声音,还会发现家长语调、表情的变化,还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向家长提问,这些都是很好的互动,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