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扶我卡”扶起社会互信
发布时间: 2014-06-13 13:29:15 | 来源: 新民网 | 责任编辑: 冯晨
11日,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街道党工委在哈市志愿者广场举行发送“扶我卡”活动。百名老人免费领到“扶我卡”,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用为出门跌倒怕没人扶而犯愁了。据爱建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世义介绍,下一步,爱建街道还要为60至70岁的老人免费制做“扶我卡”,让社区里的所有老人放心出门。(6月12日中国新闻网)
长期以来,扶不扶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举国上下接二连三发生的扶人被讹事件,让“扶不扶”陷入了无解的尴尬境地。然而,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街道党工委逆势而上,首创老人“扶我卡”,以“请您扶我”明志,希望为“扶不扶”这个社会纠结问题解围、脱套。
就现实情况而言,“扶不扶”成为“老大难”问题,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都市人或多或少地患上了“道德贫血症”与“城市冷漠病”,社会也随之多了一些世俗与铜臭。一方面,路过的好心人也的确想对摔倒的老人施以援手与救助,但又唯恐摊上被讹的麻烦事,最终袖手旁观,叹息而去。
另一方面,虽然社会中不乏无德老人假意摔倒骗取钱财的事件发生,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摔倒在地的老人,多是因为身体疾病或意外,这部分老人也的确需要他人的帮助,但鉴于碰瓷敲诈勒索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公众还是缩回了伸出的双手和迈出的脚步。
由此可见,“扶不扶”好似真的步入了“需扶不得”与“欲扶不能”的死胡同。其实不然,“扶不扶”看似无解,实则有解,比如爱建街道党工委就将纠结的“扶不扶”进行了重新演绎与诠释。
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历历在目,这不同程度地诱发了公众的救助恐惧。大量鲜活的事例让“扶不扶”顿时变成了全民困扰与纠结的问题。说到底,“病根”还出在社会道德的滑坡与社会互信的缺失上。然而,“扶我卡”却有望扶起滑坡的社会道德与缺失的社会互信。
依笔者看来,“扶我卡”关键之处,还在于持卡老人“请您扶我”的四字明志之言与个人承诺。简短四个字,却承载着厚重的信任与信赖。这不仅是摔倒老人向路人发出的善意求助邀请,也为公众的搀扶提供了有形保障,更提高了公众
的信心成本。也许,“扶我卡”的问世,短期内还无法让“扶不扶”问题解冻,更可能会招来公众疑惑与不解的眼神,但毕竟为纠结而又无解的“扶不扶”带来了些许曙光,为社会互信的重建与城市隔膜的消融带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