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陆海运河”治PM2.5不靠谱
发布时间: 2014-06-11 09:36:24 | 来源: 新京报 | | 责任编辑: 冯晨
“京津陆海运河”的蓝图暗含的思路是,不以环境容量去承载发展方式,而是拿发展方式去强迫环境容量改变。在京津都属于“环境脆弱地区”的情境下,它并不怎么靠谱。
6月9日,北京市社科院发布2013-2014北京蓝皮书,提出开凿全长160公里的“京津陆海运河”,可通过运河引入海水进行淡化,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并改善京津的大气环境。该建议一出,立马引争议。蓝皮书主编对此回应,建议有些内容确实“粗线条”,并称开凿运河技术不是问题,利益是最大障碍。
按蓝皮书设想,“京津陆海运河”的主要功能设计有四个方面,一是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的困境,二是改善空气,三是打开北京的直接出海口,四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听上去,个个都“直击要害”,而不少北京网民也调侃:以后可划船去天津了……问题是,开凿这所谓的运河,果真就能如其所愿?
首先,从可行性上讲,引渤海水进京,意味着要让水“往高处流”,克服海拔落差的掣肘,它要消耗多少能源?虑及其投入产出比,政府真会去做?其次,华北地区已形成巨大的区域地下水漏斗,海水涌过来,一路下渗,也会让京津一带的地下淡水逐渐咸化。它可能带来的这类问题,亟须被正视。有关方面称,随着南水北调的成本与压力增加,通过“京津陆海运河”进行海水淡化,是北京未来解决水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可海水淡化项目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它如何摊开,也需要审慎考量。
至于“运河‘微气候’的调适也利于降低部分PM2.5的来源”,也有些痴人说梦:仅一条运河怎么可能形成小循环?真要形成“微气候”,需要的是密布的河湖,河湖周边还得有良好的天然生态系统,良好的城市生物多样性,这样才能增添城市的生态容量。
而治理PM2.5,说到底最关键的,仍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说得高大上些,就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也只有实现生活低碳化,如调整周边的产业结构,控制重化工业、节约能源、控制机动车数量等,增加自然界的吸附和净化能力,才可能有意义。
让人担心的是,“京津陆海运河”的蓝图,暗含了某种思路,就是不以环境容量去承载发展方式,而是拿发展方式去强迫环境容量改变。京津在当下都属于“环境脆弱地区”,其人均生态含量也并不高。而开凿陆海运河,本质上会让北京继续超负荷发展,通过“远程救济”,消耗掉最后疏导分散可能。到头来,它会让疏解城市压力变成空谈。实质上,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津冀的滨海从大区域上讲,也是北京的沿海。
毫无疑问,治PM2.5和缓解水紧缺的初衷挺好,但这亟须置于现实环境与资源公正的框架下来审视,不能动辄突破现有环境承载力。开凿“京津陆海运河”,我看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