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饮食解“苦夏”
发布时间: 2014-06-09 15:10:52 | 来源: 健康报 | | 责任编辑: 冯晨
夏季,总是离不开闷热的天气、密集的汗水、烦躁的心情、不振的食欲。尤其是随着气温的节节攀升,很多人都会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身体乏力的现象,这在中医上称之为“苦夏”。其实,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体的某些特点,调理得当,不仅能安度盛夏,还能补益身心。
夏季“火”旺 多吃“苦”
夏季酷热潮湿,人经常会感觉到“心火”旺盛、烦躁不安、疲劳乏力。中医建议,夏季多食用“苦”食以达到清热祛暑目的。
所谓“苦”食是指口味略微甘苦的食物。“苦”食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及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中医认为夏日吃“苦”,盛似进补。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作用。苦味可通过刺激舌头上的味蕾,增进唾液分泌,刺激胃液和胆汁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夏季温度高、湿气重,适当吃些苦味食品,可以清泄暑热,排除湿气,还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夏季“苦”食,首推苦瓜,它不仅可以清暑祛热、排湿解毒,还可以很好地预防中暑。其次丝瓜、莴笋、芹菜、百合、绿豆等,都有润肺清火、清热解毒、消暑除烦的功效,应该多食用。但需注意的是,苦味食品要依据个人体质,一次食用不宜过量,过苦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败胃等不适反应。
清补并非吃素
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常使人茶饭不思,食欲减退,即使是平常特别爱吃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很多年轻人一日三餐不吃主食,只吃一点水果。时间久了,人是越来越“苗条”,但精气神也跟着跑了,不但整日无精打采,还很容易肠胃不适。
中医认为,夏季人之所以会食欲减退,茶饭不思,根源在于人体肠胃功能降低。夏天,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出汗变多。出汗不仅会使体内的水分、氯化钠和水溶性维生素流失,还会导致胃液酸度降低,胃肠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同时,人体为了散热,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而胃肠道供血减少。这些改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紊乱,如若饮食不当,还可能会诱发其他一些胃肠道疾患。因此中医建议,夏季饮食要忌油腻,多吃一些清补的食物。一方面不增添胃肠的消化负担,另一方面也助于开胃增食,健脾助运。
至于清补的食物,很多人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清补就是吃素。其实清补是指不宜多吃油腻、烧烤、油炸等食物,而不是一味清淡,还要注意补养。如果一味地只吃素食,比如以水果、蔬菜代替主食,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氨基酸等摄入量就会不足,势必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夏季除了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之外,一些具有清补作用的荤食也应该多食用,比如鸭肉、鱼肉、鸽肉等肉类。不过在烹调方式上应以炒、蒸、煮、炖、烩为主,不可烹饪得过于油腻。
切忌贪凉
炎炎夏日,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就是暑气逼人。很多人为了快速降温、解渴,对生冷食品和冰饮爱不释手。殊不知,这种饮食习惯对健康极为不利。贪图一时痛快,过食生冷食物,不仅难以起到防暑降温的目的,还会导致急性肠胃炎等胃肠道疾病。
中医认为,夏季,一方面人的消化功能较弱,在饮食方面,过多食用生冷食物,近则立即诱发肠胃痉挛、腹痛、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远则秋季生病报复。另一方面,人体出汗较多,冰镇饮料、食物只能带来短暂的舒适感,过量食用会导致毛孔宣泄不畅,机体散热困难,余热蓄积,口渴出汗现象会更加严重。
因此中医从养生角度提出三点建议:其一,夏季饮食不可贪凉,一定要适可而止,管住自己的嘴巴。尤其是老人、婴幼儿肠胃比较脆弱,更要忌食、少食冷饮。其二,剧烈运动之后不宜吃大量冷饮。人体剧烈运动之后,不仅体温升高,而且会大量排汗,身体内部的血管也会舒张扩大。这个时候如果吃大量生冷食物,胃肠受到冰冷刺激,就会血管收缩,阻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其三,夏季降温、解渴最好饮用凉白开、矿泉水、绿豆汤、菊花茶等饮品。
多吃“苦”,宜清补,忌贪凉,这是中医夏季饮食养生的三大方略。善于把从古流传至今的中医养生精华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适应节气变化,合理安排饮食,一定能帮助广大市民安度盛夏,再也不谈“夏”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