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百姓健康

从总经理到院长—“灵魂驿站”梦想的变身

发布时间: 2014-06-06 15:09:54   |  来源: 中国网-健康中国   |   健康中国远程编辑   |  责任编辑: 冯晨

  《有一个梦叫生命关怀》

 

  作者:郑吉龙

 

  有一个梦叫生命关怀

  它的内核是圣洁的爱

  它为人间增添文明的新光

  它使人类绽放善行的异彩

 

  有一个梦叫生命关怀

  它的思想是宽广的海

  它为人间连接神奇的彼岸

  它使人类通往无悔的未来

 

  中国网健康中国(记者 冯晨)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记者在北京万明生命关怀医院见到了郑吉龙院长。初见郑吉龙院长,给人一种春风拂面、和蔼可亲的感觉,这很容易让记者与他从事的职业联系在一起,无疑,他对待病人就如同对待亲人一样,寒暄过后,他向记者说起了万明医院的发展历程。

  说到万明生命关怀医院,不得不先说说“万明”二字背后的意义。“万明”象征生命的灿烂,寓意万明人所肩负的光荣使命,那就是照亮生命的最后历程。“亲人奔向生命彼岸,可谓全家上下无人安宁。但是很多家庭成员常常是社会的栋梁,家庭的支柱,有着繁重的工作。他们对亲人不可能提供长相厮守的照顾,更不可能提供专业的护理、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配餐,而我们的生命关怀使这一切成为可能。”郑吉龙这么形容生命关怀医院所存在的意义。

  独特经历造就管理人才

  时间追溯到70年代末,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令许多中国人的命运因此发生了变化,这也包括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郑吉龙。高中毕业后,郑吉龙便留在家乡务农,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有理想,却不能去实现。务农半年后,有了一次当兵的机会,可在报名前,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视力不达标,怎么办呢?思前想后,郑吉龙用了一个笨办法——死记硬背,为了达标他把整个视力表都背了下来。在部队的这四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真性情,是不畏艰险的毅力,是剑指长天的气概,是温柔如斯的心肠,也为他日后所从事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恢复高考的消息,让郑吉龙激动不已、跃跃欲试,退伍回到家乡在姐夫任教的中学旁听了半年的时间便参加了当时的高考。虽然时间仓促,但是郑吉龙仍然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大连外国语学院(现为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第四年毕业的时候,学院在我们那一届100名学生中选了5名分配到北京,这其中就有我。”回忆到当时的情景,郑吉龙略显自豪。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分配到北京发展的郑吉龙在中国国际旅行社工作了3年,随后在一次某中日合资企业的公开招聘中,从众多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了考官一致的肯定。后被委派到日本野村国际研修中心学习企业管理,成为国内率先接触MBA核心课程的人员之一,后又经过系统学习于1999年拿到了美国城市大学MBA学位。MBA被商界普遍认为是晋升管理阶层的一块垫脚石,这句话在郑吉龙身上得到了印证,离开某中日合资企业后,郑吉龙开始了他的酒店管理生涯,先后管理过三星、四星、五星级酒店,从头到尾都是执行总经理的位置,十年的酒店管理生涯不仅丰富了他的管理经验,而且强化了他的服务意识。

  心中遗憾激发创业梦想

  可见在04年之前,郑吉龙在生命关怀方面还一窍不通,而令他萌生建立生命关怀医院想法的,是他的母亲。“04年我母亲去世了,当时我在山东没来得及赶回她身边,她自己很孤独的走了,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我开始对生命进行深层思考,于是我想结束十年的酒店生涯自己创业。”受母亲影响,郑吉龙在进行创业选项时,选择了生命关怀这个对他而言比较陌生的行业,希望为患有疾病且根治无望的晚期病人和高龄老人提供生理的和心理的关怀。

  有了想法就大胆去实现,郑吉龙先从专业的角度对市场做了深入分析,从2004年的9月份到12月初,他找了大量的资料分析,以及一些实地调查。对生命关怀事业在国内外的历史和现状做了全方位的了解,对这个领域熟悉之后,他决定投身这个领域。“我毕竟做了十年的酒店管理,酒店的服务意识在我心中根深蒂固,在我的理解,生命关怀比什么都需要服务意识,虽然我没有做过医疗行业,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办一个能提供一流服务的生命关怀机构。”

  在进行医疗机构项目申请的时候,郑吉龙通过各种努力见到了一位卫生局的领导,“我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位领导比较开明,他说目前国家缺少这类机构,社会需要这类服务,原则上支持你,办吧!”听到领导这么痛快的支持,郑吉龙非常感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2005年年初,郑吉龙开始物色场地,几经波折,他在南四环外找到了一处安静,有山有水的地方。而建设的时候却由于开发资金紧张,同时生命关怀属于舶来文化,还不被大众所接受很难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所以,作为医院的创办人他拿出了所有的积蓄,甚至卖掉了名下的公寓,一些亲戚朋友们也拿出了他们部分血汗钱给予支持。

  万事开头难,万明医院虽然建成了,却招不到员工,尤其是找不到合适的大夫,连广告都不知道如何做起。“报纸广告做过几次,第一次提过临终关怀,可过了一个月就只有一个人给我们打了电话,再也没有了。许多人心理上就有一种抗拒的倾向,不愿意来。”最后郑吉龙找到了几位退了休的老医生,在他们的支持下,医院开始正式运营了。

  在运营过程中,郑吉龙发现临终关怀这个称呼让很多人产生心理阻抗,经过再三推敲他把临终关怀改成了生命关怀,“‘生命关怀’没有负面的心理体验,更好接受,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很难招到心理咨询师,郑吉龙便自学了两年的医学心理学,再把学到的知识灌输给医院里的从业人员。“我们主张提供身、心、灵三方面的整体关怀。医生、护士和护工多和老人聊天,多沟通,条件允许就带老人到户外活动,通过心理关怀让他们忘掉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惧,让老人带着愉快的心情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

  郑吉龙从酒店管理的经历中寻找智慧,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命关怀医院的文化与社会价值,虽然历经艰难却仍然生存下来,而医保的问题至今对于郑吉龙来说都是最大的一个心病,近一半的病人因为不是医保医院而不能入住,“我们与常规医院相比有很大的区别,来到这里的患者基本都是放弃常规治疗,寻求心理疏导,以期提高生命质量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配置太多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在国家没有出台专项政策的情况下,这可能成为我们申请医保的障碍,再加上这几年北京的医保申请被冻结,更是雪上加霜。”

  “一位北师大老教授因病卧床,带有胃管和尿管,其家属看重我们良好的名声想选择我们,我们的单间算下来一个月5000块左右,但是老教授属于公费医疗,北师大的报销只限于有医保的医院,单位宁愿报销协和医院30000块费用,也不批准到我们这里来。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在缺乏制度支撑的现实面前,有些人不得不忍痛割爱,也有些人宁愿掏自己的腰包选择我们。有人称我们为生命驿站,有人称我们为心灵港湾,有人热情举荐‘有困难,找万明’,在他们看来,焦头烂额的事,只要交给万明医院就能迎刃而解。”

  夹缝环境磨练不变信念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和对生命关怀理念的普及,社会各界陆续涌现了十几个爱心团体将万明医院作为爱心基地给予支持,有人捐款,有人捐物,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些爱心行为给了郑吉龙莫大的鼓舞。北京大学创行社团还专门找到郑吉龙,表示他们理解生命关怀医院的艰难,将为万明医院制定宣传方略,向政府呼吁相关政策,并广泛招募爱心志愿者,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帮助万明医院渡过难关。

  郑吉龙始终想把生命关怀的项目推广到全国各地,2009年7月26日,美国最大的临终关怀机构Vitas Innovative Hospice Care派Mike Xie博士到访万明医院,在美国关怀医院是沐浴在政策阳光之下的,他们此次过来就是为了考察合资项目的可行性。“09年的时候,医院还是举步艰难,不论是资金还是政策都非常稀缺,虽然Mike Xie博士表示资金多少都不是问题,但最后还是因为对我们国内的政策没有信心打了退堂鼓。”郑吉龙的生命关怀事业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年了,虽然一直没有任何相关政策的扶持,但他还是一步步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除了网站的正常维护以外,我从来没有花钱请任何媒体,生命关怀这个行业逐渐被社会认识之后,至少十多家包括电视台、报社的记者自己就来为我们做宣传了,我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社会需要的服务在我们这儿。”

  2009年4月的一天,一位名叫赵国伦的70岁孤寡老人被其妹妹送到万明医院,他因为肝脓肿、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低血容量性休克等9项病症,并且发热20余天不降在某三甲医院被告知如果不立即接受手术,拖下去只能活20多天。由于无儿无女,唯一的妹妹也已经60多岁,兄妹俩均无力支付高昂的治疗费,只能放弃常规治疗,到万明医院来寻求临终关怀。经过十多天的抗感染,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赵国伦生命体征日趋正常,这也与郑吉龙平时比较注重病人心理状态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医护人员根据赵国伦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提供适合他的最佳关怀。一个多月后赵国伦已经像正常人一样,能在院子里散步,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可这个时候赵国伦已经连万明医院每月1000多元的最低住院费都掏不起了,郑吉龙知道后,特批赵国伦只需交国家补助范围内的费用,其余全免。“老爷子很感动,一年多来,只要我的车停在院内,他就会提着水,拿着抹布来洗车。我也劝说过许多次,可老爷子说就当锻炼身体了。”

  郑吉龙的生命关怀离不开心理关怀,因为自学过两年医学心理学,所以他经常将员工聚集在一起为他们灌输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心理常识,2013年9月9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市老龄办共同举办了第六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郑吉龙撰写的《浅谈临终老人的心理关怀》一文,获得了当届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并被安排在研讨会上发言。论文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令郑吉龙和万明医院的名字享誉国内外医疗界。“我论文中所写的每一个事例都是真实的经历,比如我们有个老人非常喜欢小动物,在房间里养了一只小乌龟,有一天小乌龟死了,老人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整个人变的非常消沉,特别的悲伤,我们的护士长看到这个情况后,趁老人休息的时候,偷偷为他买了一只新的乌龟放在他的房间,老人看到后一扫阴霾特别开心,心情好自然身体就好,对我们的信任也提高了。”

  对万明医院的造访,彻底颠覆了记者心中对于死亡的概念,郑吉龙所从事的事业虽在夹缝中生存,但他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生命是大于一切的存在,而万明医院对来日无多的临终者所做的精神乃至灵魂上的慰藉是独一无二的。

  (专访北京万明生命关怀医院院长郑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