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健康头条

【不吐不快】“全国看病中心”病根何在

发布时间: 2014-06-06 10:43:59   |  来源: 人民日报   |   健康中国远程编辑   |  责任编辑: 冯晨

  ●让更多人得到恰当、适宜的诊疗,才能使优质医疗资源价值最大化

  据报道,北京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达70万人,三级医院基本是“满场”状态,其中外来病人约占1/3。大量外地人进京看病,使三级医院不堪重负,也加剧了人口和交通负担,北京因此被戏称为“全国看病中心”。

  北京成为“全国看病中心”,根源在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翻过一座山,实力翻三番”,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医疗差距。外地病人大量涌入北京,除了交通便利因素外,当地优质医疗资源匮乏是重要原因。很多病人无法得到确诊,甚至越治越重,这才不惜长途奔波,到北京要个“说法”。如果在家门口都能看好病,谁愿意这么折腾呢?所以,外地患者到京看病合情合理。

  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即便是发达国家,医疗资源也是供不应求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优质资源更加稀缺。随着老龄化加剧和疾病谱变化,医疗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解决好13亿人的健康问题,既是一道经济学难题,也一道社会学难题。医疗需求是刚性需求,无论穷人富人,都要看病就医。只有科学配置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得到恰当、适宜的诊疗,才能使优质医疗资源价值最大化。

  眼下,北京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超负荷运转,主要原因是缺乏分级诊疗体制。大量患者无序流动,大病小病都看专家,导致医疗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因此,北京要想除去“全国看病中心”的病根,必须做两个“手术”。

  第一个手术是“引流术”。即运用经济杠杆分流患者,引导患者合理分级诊疗,普通患者尽量留在基层就诊,三级医院主要诊治疑难重症患者。很多三甲医院的专家抱怨,在每天接诊的病人中,一半以上是常见病、多发病,根本不需要看专家。究其原因,不合理的医疗服务定价和医保报销制度是“推手”。目前,不同级别医院的诊疗费差距很小,医保报销比例也相差无几,患者自然一窝蜂地争抢优质资源,人人都喊看病难。其实,发达国家也有看病难,但难的本质不同。例如,英国看病难,是分级诊疗造成的;中国看病难,是无序就医造成的。在英国,看病必须经过全科医生转诊,否则医保不支付、医院不收治,除非是自费到私立医院看病。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尚不健全,分级诊疗体系也未形成。在这样的国情下,最好的办法是运用经济杠杆分流患者。例如,提高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定价,拉大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差距,让市场之手参与资源配置,从而达到分流患者的目的。

  第二个手术是“搭桥术”。即架起医疗合作之桥,让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向周边地区延伸,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目前,北京很多大医院盲目扩张规模,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巨无霸”。今后,北京应严格限制大医院的床位数,鼓励跨区域联合,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据报道,河北燕郊的燕达国际医院是一家民办综合性三甲医院,距离北京市中心仅30公里,但这里的床位空置率高达70%。一边是有人无床,一边是有床无人,资源无法匹配。最近,北京朝阳医院派出13个科室入驻燕达国际医院,专家每周出诊两次,标志着京津冀医疗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有助于实现优质资源的“放大效应”。

  北京是全国的医疗中心,理应以开放的姿态服务全国病人。但是,北京绝不应成为“全国看病中心”,而应成为“疑难重症中心”。让大专家集中精力看重病,才是全国患者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