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健康 向污染宣战
发布时间: 2014-06-06 10:07:04 | 来源: 健康报 | | 责任编辑: 冯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各国都会在此期间确定各自的主题,今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是——向污染宣战。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和环境污染之间的战争是一个艰苦且旷日持久的过程。耕地污染威胁食品安全,水污染威胁饮用水,空气污染致霾伤身,在治理环境污染源头之时,我们保卫健康的防线构筑的如何?抗击污染还需要哪些努力?
土地“脏了”如何保住餐桌安全
全国近1/5的耕地受到污染。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公众的神经高度紧张。镉、铅、滴滴涕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毒有害物质已经侵入土地,在土地上生长的食物会给人们健康带来哪些威胁?面对来势汹汹的土壤污染,我们有什么应对办法吗?
近1/5耕地受到污染
人为活动是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一公布,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而耕地的点位超标率更是高达19.4%。据透露,此次调查的污染物主要包括13种无机污染物(砷、镉、钴、铬、铜、氟、汞、锰、镍、铅、硒、钒、锌)和3类有机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主要依据是否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害。由于表层土壤是大多数农作物根系的主要分布土层,同时表层土壤也是污染物的主要集中区,所以此次土壤的采样深度为0厘米~20厘米。
报告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污染物超标的主要原因。全国土壤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在回应该报告时介绍,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为630万平方公里。本次土壤调查属于初步调查,具有概查的性质,目的是掌握全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态势。
耕地污染已威胁到餐桌安全
重金属含量是当前监测重点
如果耕地受到污染,首当其冲受到威胁的就是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来看,粮食和蔬菜污染的范围和污染物种类与土地污染的情况相似。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也是食品中最常见的检出污染物。”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杨大进研究员告诉记者。
据环保专家介绍,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在土壤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迁移,但是与大气和水相比要缓慢许多,因此土壤的污染通常具有区域性特征。其中,有机物的迁移会比重金属要快,同时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降解;重金属的迁移更加缓慢,主要是随地表径流迁移或酸雨淋溶迁移,并且重金属的降解更难。在作物种植区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转移是一种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迁移途径。当然,有机污染物也有可能随地表迁移至水体沉积物中,进而通过食物链迁移至人体内,并且很多疏水性的有机污染物,例如二恶英非常容易在脂肪内富集。
“铅、镉、汞、砷等污染物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重点监测对象,它们的毒性作用明确,对人体健康存在相当大的危害。从监测的结果来看,铅和镉的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部分地区的粮食和蔬菜检出超标问题亟须受到重视。前不久,受到媒体和公众关注的湖南“镉大米”事件就是个例子。可见,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了餐桌的安全。”杨大进表示。
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等相关负责人就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回答记者问时也承认,土壤污染是造成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西南和中南地区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基础含量高、长期矿山开采冶炼带来的废水废渣排放,以及酸雨增加和土壤酸化导致的镉等重金属活化,使其更易被水稻等作物吸收,这些都是引发“镉大米”的原因。
污染容易治理难
降低健康风险要守住三道关
“治理如此大范围的土地污染非常困难,有些污染甚至没有可能完全‘治愈’,那些可以人为治理的也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一位土壤污染治理专家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主要针对一些面积不大的工业污染场地。其中,治理常见重金属污染的技术包括固化稳定化后进行安全填埋,以及掺入水泥窑进行焚烧等。其中,固化稳定化主要是往污染土壤中添加特定的固化稳定化药剂,通过螯合、沉淀等物理化学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固定,降低其迁移性及环境风险。而热脱附和水泥窑焚烧修复速度快,修复效率高,但修复成本相对较高,北京地区的成本在每吨污染土壤600元~800元。
污染容易治理难,那在现有的条件下是否有办法降低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张磊副研究员表示,做好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是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的,其中加强环境和食品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价危险因素尤为重要。
“从食品污染到形成健康危害有3个关键环节,首先是环保部门对环境的监测,控制源头污染是根本;然后是对食品中污染物的监督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食物链污染;最后是我们对污染物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进行评估,采取制定限量标准等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安全水平,保障餐桌安全。”张磊说,这三道关卡都是发现和评判环境健康危害的防线,最理想的状态是各环节之间建立通畅的联系机制,任何一处发现异常立即向另外两处通报,及时查找原因,联合行动,这样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
张磊表示,但目前这样的配合太少,数据共享机制还不顺畅。“此次环保和国土部门主动公开土壤污染情况应该说具有积极意义,希望以此为契机,各部门、各环节建立起更紧密的配合机制。”
谁来拯救“生命之源”
甘肃省兰州市自来水污染事件“余震”未了,湖北武汉、广东清远、江苏大丰又接连爆出自来水问题,与人们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的水一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透过频频发生的自来水污染事件,水源污染严重、供水企业责任心缺失、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问题也浮出水面。水被誉为“生命之源”,然而现实是从千家万户的水龙头里流出的却可能是威胁公众健康的“生病之源”。
水环境
渐被污染逼入绝境
6月4日,环保部公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我国的水环境几乎被污染逼入绝境——全国十大水系有28.3%的监控断面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或更差的水质,这些水都不适合用于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黄河、松花江、淮河等知名的母亲河覆盖的流域均被列入污染严重名单,另一方面全国有近六成的地下水处于较差或极差等级,并且有63.6%的监测点显示水质还在变坏。
根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水质超标的主要因素有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等。而实际上这些只是常见指标的超标项,还有一些不常见指标的超标问题也在近日被揭开,例如抗生素。
前不久,一篇由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机构共同完成并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文章称,我国地表水中含有68种抗生素,且浓度较高,另外还有90种非抗生素类的医药成分被检出。
文章称,已有68种抗生素在中国的地表水环境中被检出,而且被检出抗生素的总体浓度水平与检出频率均较高,其中一些抗生素在珠江、黄浦江等地的检出频率高达100%,有些抗生素检出的浓度高达几百纳克/升,而发达国家则小于20纳克/升。
据分析,水环境中的药物和个人护理品主要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医药企业或工业废水的排放;农业、畜牧养殖业及水产养殖业的直接排放或土壤渗滤等。但也有环保官员表示,其主要污染来源是水产养殖业。但无论来源如何,抗生素滥用和环境激素等问题无疑让人们的生活饮用水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此外,重金属也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安全
防线不能“节节败退”
近年来,水源污染直接威胁百姓用水的事件频频发生,其中今年年初发生的兰州自来水苯污染事件影响最大。4月10日17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显示其水厂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11日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水质超标造成全市自来水供水暂停,消息公布后,引发了全城市民争抢瓶装矿泉水。
记者从知情人士了解到,兰州自来水苯污染事件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首先,是水源地选择问题。该水厂最早是当地的一个小水厂,成立比兰州石化公司晚,但随后由于经济原因被选择改造成为供应兰州市的大水厂,而这时近在咫尺的化工厂就成为威胁兰州市用水安全的一颗“炸弹”,爆炸是迟早的事。其次,对于交通取水和制水的自流沟,管道陈旧破损是一方面,此前监督部门还发现附近的村民违法凿开管道排污,关于化工泄露渗入管道也多次向当地政府部门上报,但是都没有引起重视,直至此次事件发生。
即使在污染发生后,也可尽早采取控制措施。根据职能分工,除环保部门对水源水的监测之外,制水单位要负责出厂水监测,卫生部门负责末梢水的水质监测。在此次事件中,正是水厂的监测发现水中苯含量超标。“可惜的是,其实水厂也不知道到底超标了多久,因为苯项目不在出厂水的常规监测项目中,非常规项目通常是一个季度或半年监测一次,因此水厂也回答不了之前到底超标了多长时间的问题。”据知情人士透露。
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卫生部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甘肃省卫生监督所公共场所与涉水产品监管科科长刘炯介绍,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安全监测计划,该省卫生监督部门的水质监测也是采取一年测两次的方案,但是通常只是对其中10%的监测点样品测“全项”。“全项”就是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106项,基本包括可能的有机、无机和微生物污染物,而日常监测无论在监测布点和检验项目上都受到了限制,这也是卫生部门在兰州苯污染事件后没有第一时间发现的原因。
“现在兰州市包括省、市、区三级可以承担水质监测的监督员不到30人,其中区县的监督员还要承担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监督任务,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经费保障,卫生监督工作实现完全覆盖全市的饮用水安全几乎是不能完成的任务。”刘炯告诉记者。
水检测
还有很多软肋
在水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检测能力不足使得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更显窘迫。2007年7月1日,由国家标准委和原卫生部联合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实施。其后3年,承担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守门员”角色的卫生部门一直致力于提高水质的检测能力,实现“省级疾控能检测全项、市级疾控能检测重点项目、县级能检测基本项目”的目标。
但是兰州市发生自来水污染事件时,兰州市疾控中心并不具备检测苯的能力。据了解,即使是当时具备检测能力的省疾控中心,其配备的设备也是“蹭”的食品监测项目的。虽然事件发生后,市级疾控中心“火线”添置设备,然而硬件配备并不等于具备检测能力和资质,还需要培养人才,具备检测资质。甘肃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孙建云介绍,具备某项目的检测资质并不简单。以苯为例,其检测有多种方法,各种方法都要有检测资质才能获得生活饮用水中苯项目的检测资质。而检测资质和能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包括人员配备和标准品储备,而目前这些都是弱项,也是制约生活饮用水安全的因素。
“环保部门做好水源保护,制水企业做好质控,卫生部门做好末梢监督,其实,解决生活饮用水安全并不困难,因为绝大部分自来水厂都是大型企业,从管理到监督相对容易。造成现在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还是政府不够重视。”一位资深生活饮用水安全专家说,如果政府能像重视食品安全一样重视水的安全,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人们可以选择食品,却不能选择水,如果水的安全还不能得到足够重视,人们恐怕是守不住和水污染斗争的最后防线了。
告别雾霾 还要等多久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最为“灰暗”的一年,因为平均雾霾日达到35.9天,为1961年有监测记录以来雾霾日天数最多的一年。
对于一些重点城市和地区来说,空气污染更为严重: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达标天数比例范围为10.4%~79.2%,平均为37.5%;超标天数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20.7%。有10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低于50%。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PM10和二氧化氮。PM2.5年均浓度为89微克/立方米,超标1.56倍;PM10年均浓度为108微克/立方米,超标0.54倍;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超标0.40倍。这些污染物混合而成的雾霾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很多网友纷纷自嘲为“人肉净化器”。
在过去的一年里,雾霾可谓让国人“刻骨铭心”。2013年1月和12月的两次大范围雾霾几乎横扫全国。1月,大范围雾霾污染过程持续17天,造成74个城市发生677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477天次,严重污染200天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成为重灾区,特别是河北南部地区,石家庄、邢台等为污染重城市。12月1日~9日,中东部地区再次集中发生严重的雾霾污染,造成74城市发生271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160天次,严重污染111天次。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为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东北部分地区,长三角区域为污染重地区。雾霾所到之处,各种污染物纷纷爆表,受波及城市的医院随之爆满,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激增,雾霾对健康的危害可见一斑。
面对异常严重的空气污染,可采取的医疗阻击手段几乎没有。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门成立了健康风险评估室,通过筛选国际成熟经验建立起雾霾天气健康影响的评估模型和预警模型,然而受限于相关数据收集和模型参数调试,至今未能实现为公众健康预警提示的功能。
下大力气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避免雾霾危害健康的唯一途径。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10条》),提出了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为了督促各地将《大气10条》落到实处,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还公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包括考评方法、考核指标、问责力度、惩戒措施等。同时,为了保证政策执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还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统筹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部门协作配合。重点行业整治、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机动车污染治理等综合措施连续出台。作为保障,中央财政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013年安排50亿元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治理项目,启动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政策的保障和经费的到位,并不能很快逆转日趋糟糕的空气质量,只有各地政府真正将治理空气污染当做一场“战争”,才能给“吸霾伤身”画上句号。同时向空气污染宣战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只有政府、企业、公众都积极行动起来,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用蓝天白云装扮美丽中国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