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中医资讯

“冬病夏治”防咳喘中医论治从“根”起

发布时间: 2014-06-05 14:11:21   |  来源: 北京晨报   |   健康中国远程编辑   |  责任编辑: 冯晨

  从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治疗和研究工作40余年,呼吸病中医特色“外埋内疏”系列疗法专家组首席专家,临床治疗患者数万例,尤其擅长“特色手诊”、“三穴五针”、“外埋内疏”系列疗法诊断治疗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病、肺气肿、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老慢支、小儿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间质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在消除表面症状的同时,调理自身机体肺

  现代流行病学表明,人类的疾病70%以上与环境有关,而环境影响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就是呼吸系统。北方干燥的天气、沙尘、雾霾等现象,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咳嗽、咽痒、咽痛、气喘等症状的发生,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急剧增加。东城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王德起表示,炎热的夏季正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佳时机,即所谓的冬病夏治,此时治疗呼吸病事半功倍。

  外感六淫、脏腑内伤是两大病因

  咳嗽是呼吸科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王德起主任介绍,中医将咳嗽视为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症。导致咳嗽的原因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外邪犯肺,一类为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故中医将咳嗽主要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来施治。

  “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不断攀升,患者本人对咳嗽这个症状缺乏足够的重视,使病情一再延误和加重,给予对症处理后,咳嗽很快就改善了。”王德起主任表示,慢性咳嗽是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慢性咳嗽。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很多种,不仅与咽部、气管有关,还与鼻、咽喉、消化系统有关。其中,常见病因为鼻后滴漏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和胃食管反流等。“这与我们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阐述是吻合的。”

  据介绍,鼻腔病变引起咳嗽的是鼻后滴漏综合征,是指鼻咽部疾病引起鼻后和喉咽部有较多分泌物黏附,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所导致的咳嗽。像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非过敏性鼻炎等都可造成这种情况。胃食管返流也是造成慢性咳嗽的原因,其致病原理主要为胃里的主要消化液—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从而导致咳嗽。

  “中医强调辨证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如风寒袭肺所致的咳嗽,治疗宗旨应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肺阴亏耗引起的咳嗽,宜滋阴润肺,化痰止咳。鼻后滴漏综合征和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咳嗽,也需要辨证找出背后的原因,因人、因时、因地进行有效施治。

  正气不足 肺脾失调是主因

  咯痰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王德起主任告诉记者,痰的产生中医理论认为,由正气不足,外邪入侵或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且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津液不能布化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脾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在医疗临床中,中医对痰病、痰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治疗以咳痰为主的呼吸系统疾病是应该兼顾到脾脏在痰液生成的作用,并予相应的治疗,比如健脾运化痰湿等,对疾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患者平时也应切勿暴饮暴食,因为饮食劳倦易伤脾胃,注意清淡饮食,以固护脾胃,减少痰的产生。”王德起主任说。

  脏腑失衡是根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也有所加重,咳喘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王德起主任说,中医认为导致咳喘病的因素很多,比如六淫之气(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太过),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饮食不当以及其他疾病累及肺脏,均可发生咳喘病,但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主要是患者自身脏腑组织失去平衡造成的。“咳喘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肺受邪是咳喘的关键所在。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无论外感、内伤,使肺脏受邪,肺气的宣发、肃降失常,导致脏腑失去平衡,肾不纳气,咳喘病便会发生。”

  平衡脏腑的功能是中医治疗咳喘病的重要方法。“人一旦患上咳喘病,绝不单是一脏所致,是多个脏腑不平衡而发生的,所以治疗应从全局出发,全盘考虑。”

  呼吸病治疗 顾内因也要兼外因

  “西医讲究的辨病施治,而中医讲的是辨证施治,一字之差,治疗已相差千里。”王德起主任表示,中医在呼吸系统疾病综合考虑中离不开“咳、痰、喘”三症,治疗亦离不开理气、宣肺、化痰,所以采用从内调理疏通加上从外埋磁、药调络的方法施治,即中医特色的“外埋内疏” 系列综合疗法。外埋内疏’系列综合疗法是以‘内疏’为主导,同时辅以‘外埋’中医治疗手段的独特方法。‘内疏’是指选用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特效方剂辨证对患者施用,通过体内用药达到疏通、调理机体的作用,药效可兼顾治疗和调理两大功效,‘外埋’则是在‘内疏’基础上采用中医系列古法中的熏蒸、拔罐、贴敷三大手段,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抵抗力及巩固远期疗效。”

  王德起主任表示,这套疗法目前已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临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采用“外埋”治疗的同时,辨证给予病人内服的中药,针对病人气虚、血虚等体质情况内外兼治,改善症状的同时,注重对引发疾病的内因,即人体自身机体的脾、肾、肺功能的调理和恢复的治疗,这样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也是目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最新和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在阻止和逆转早期疾病方面呈现出独特的优势。因此,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时的治疗,也可作为慢性、反复发作的呼吸疾病患者用来预防、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的有效手段。

  “喘了20多年 终于可爬山了”

  王德起主任告诉记者,“外埋内疏”综合疗法因其灵活特性,受到众多患者的欢迎。“对于急性发作期或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我们同时施以汤药加外治手段,虽然不能用立竿见影形容治疗效果,但比起患者数十年忍受疾病痛苦来说,已经让患者充满欣喜。

  “最近有一位被喘病困扰20余年的女患者找到我,她告诉我,此前多年求医,但都不见好转。在来我这里之前,她刚刚住院接受了一系列吃药、输液、打针的治疗,但出院后就出现发热,我看了她之前用的中药方,里面有的助阳药多达60克,还辅以干姜、桂枝,这些都是热性极强的药物,而通过舌苔、脉象,我发现这名女患者本身就体内有热,大剂量地用这些热性药物无异于火上浇油。我猜测,可能该患者之前看中医时表现出体内有寒,所以药方里有大量热性药物。但中医讲‘热极必寒,寒极必热’,阴阳是不断变化的,可见,药方并没有因患者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造成越治越重的结果。我给这名患者重新开了新的药方,吃了几服后,病情大有好转,据患者讲,她前两天已经跟家人一起去爬山了,下了山之后,病情又复发了。其实,我们并不建议初愈的患者进行爬山这类耗氧量大的剧烈运动,疾病好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循序渐进为宜。”

  呼吸疾病最适宜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中医整体观念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子午流柱适时开穴的理论指导下,在夏季一些疾病缓解期,利用中药、针灸、贴敷等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冬季易发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达到预防冬季易发疾病发作和治疗症状的目的。

  王德起主任表示,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又称“冬病”,夏季采用温阳的贴敷方法,是强健呼吸道冬天抵御外邪侵袭的有效方法,也是春夏养阳的基本方法之一。如三伏天穴位贴敷就是利用夏季三伏天,气温高、阳气生发、 人体肌肤疏松开泄、便于药物吸收的特点,针对人体不同疾病的相关穴位,用配制的中药进行外敷的一种传统外治方法。通过贴敷药物及腧穴、经络刺激,振奋人体阳气,祛除机体内伏寒邪,并扶助正气,达到对疾病预防治疗目的,对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支、肺气肿、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肺病科每年都会举行三伏贴敷活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到时候可以过来,为下一年的疾病预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