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健康头条

冯淬灵:“良好的医患关系依然是主流”

发布时间: 2014-06-04 10:42:13   |  来源: 中国网-健康中国   |   健康中国远程编辑   |  责任编辑: 冯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冯淬灵受本网记者采访 摄影/许晴晴

  冯淬灵,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学术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秘书长、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世中联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网健康中国(记者 冯晨) “学中医真的是一个偶遇。”冯淬灵说,虽然上学那会儿老师说女孩子学医最好,但她小时候却没想过自己将来会做一名中医。

  冯淬灵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任何大大小小的考试对她来说都是小菜一碟。高三那年,冯淬灵高烧不退,可西医治疗不见成效,于是就去了中医院,院长给她开了几副汤药,扎了扎针灸,第二天烧就退了。这件事对冯淬灵的触动很深,在她的心目中觉得中医特别神奇,便立志日后一定要考中医学院,成为一名“神奇的”中医。

  后来冯淬灵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迈出了做中医的第一步。在中医学院学习的日子,冯淬灵依旧刻苦如故,学习对于她来讲是比较轻松的事情,但进入中医学院之后,发现这里和她的想象中有很大的落差,首先在那个年纪的女孩子喜欢的一切事物都得放弃,必须专心专意、不容有失的对待医学这个专业。“我埋头苦学了5年的中医,每天都非常枯燥的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背中医基础理论、四大经典、还有各种药、方剂等等。”

  1993年冯淬灵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工作,刚到呼吸科的冯淬灵感觉工作非常的辛苦,因为呼吸疾病不仅发病率非常高,还是许多疾病的源头,比如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可能都会因为一些呼吸系统的感染、感冒而诱发疾病的加重。在熟悉了一段时间之后,身为医生的使命感让冯淬灵逐渐爱上了这个学科,“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我们要是把呼吸系统的疾病控制好了,那么就不至于诱发其他系统的疾病了。”

  “小冯,天凉了,该考研了!”在冯淬灵工作的第三年,一位她平时特别敬重的老师突然这么提醒她,其实冯淬灵有很多同学工作后利用考研的机会都重新选择了西医,她也曾动摇过,但始终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知识值得她去探索和发现,于是在老师的提醒下,冯淬灵走上了她的医学升华之路。从硕士研究生到医学博士,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许多同学都开玩笑的对冯淬灵说:“就冲你这个智商和拼劲儿,如果做IT行业一准也是精英!”冯淬灵却说,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她完成一个个目标时所获得的成就,背后心酸和付出却只有自己知道。

  九十年代初并不是很盛行考硕士和博士,工作的时候有本科文凭就很棒了,当时医院有两个名额的定向研究生,通过统考就可以回到医院来继续工作,可是名额里却不包括冯淬灵。也就是说假如她一定要考研究生,那么毕业后就得自己重新找工作,冯淬灵依然坚持参加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于是,大学负责人告诉她既然考了第一名,那这个名额就是她的了。就这样,冯淬灵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医院的定向硕士研究生。

  上研究生的日子非常艰苦,那时候冯淬灵还在北京租房子,每一天的学习都跟打游击战似的,诊室、教研室、图书馆哪有地方她就上哪去学习。冯淬灵研究生的综合成绩排名第一,是非常有机会转博的。然而,现实却突然给冯淬灵出了一道选择题,她怀孕了。辅导员告诉她,不能一头甘蔗两头甜,要么就要孩子,要么就要学位。“我当时已经29岁了,我爱人非常坚持要孩子,他说只要我把孩子生下来,爱怎么考试就怎么考试。”于是,冯淬灵非常遗憾的与转博的机会失之交臂,抹着眼泪看着其他同学成功转博。“但是我不后悔,因为不久后我的儿子易博出生了,这种喜悦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由于冯淬灵在上研究生的时候因为怀孕没有转博就毕业了,此时看到儿子都已经学会走路了,她又燃烧起考博的热情。这次全国统考属于在职考博,会发工资,将来通过后直接回到单位,可这次幸运之神依然没有眷顾她,名额里还是没有她的名字。

  这时冯淬灵家里的条件依然不是很好,只有两间小房子,她是全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打拼到北京的,眼看着还有一个月就要考试,她心里也十分清楚只有考到第一名,才能有机会拿到名额。可是在家里就那么点地方,儿子来回跑、来回闹,她根本就没有办法学习,并且在工作上对待病人也一点都不能放松,只能靠晚上的那几个小时来学习。正好冯淬灵的一个同学有一间空着没用的房子,她就将房子借过来,一个人在那里度过了与世隔绝的一个月。“那一个月感觉是分秒必争,每天下班回去随便吃点东西就抓紧时间学习,因为我一直都相信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可能在我们那个年代,人就是比较能吃苦、诱惑也少,能排除一切的干扰努力的学习。我想要得到这个学位,这就是在这一个月里支撑着我的信念。”

  为什么说冯淬灵是与世隔绝呢?因为在当时她甚至连一个手机都没有,一岁多的儿子总在家里找妈妈,问妈妈在哪,于是她们家买了第一个手机,就是为了在这一个月里,万一有点什么事家里能够及时找到冯淬灵。而且这个手机是她的爱人专线,只接不打。

  果然是印证了那句“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冯淬灵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她再次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早该属于她的博士学位。“一个年代、一个环境造就一个人,因为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所以勤能补拙我非常有体会。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哪有特别聪明的人,我只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文化正在逐步走向全世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与德国魁茨汀中医院有着十年的合作历程,并且是唯一一家进入德国医保的医院,2005年,冯淬灵被公派前往德国魁茨汀中医院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里通过针灸、按摩、气功导引加上内服的中药治疗,解决了很多当地病人的疾苦,在她看来中医代表的是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

  在德国,医生是非常受到尊敬的职业,门诊实行预约制,有专门的秘书来给大夫安排病人,平均每天3到4位,并且规定问诊时间不能少于40分钟,“病人来了之后,这个时间段就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作为医生你需要了解病人所有的情况,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一切可能和发病有关的话题都需要掌握,慢慢都跟病人一一做解释,这样一来,医生很快就能跟病人成为朋友,病人信任你,治疗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

  有一天,一位不幸得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来到魁茨汀中医院,希望中医治疗能够缓解他的痛苦。病人初来住院时每天都必须时时刻刻坐在马桶上才能解决问题,整个人已经被疾病折磨的又瘦又弱。在他住院期间,冯淬灵为他安排了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气功以及艾灸治疗,再加上对症调配的中药,慢慢的他就不需要频繁的待在厕所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好,经常和冯淬灵等医护人员聊天、散步。病人出院后邀请冯淬灵到他家里做客,并且对他的三个孩子承诺,等他们长大后,一定会送他们到中国学习汉语。回国后一直到现在,冯淬灵仍与多位曾经的病人保持着联系,还招待了多位来中国旅游的病人。

  在德国这种医生和病人朋友式的相处方式让冯淬灵感到非常舒服,回国后,在日常门诊中,她非常想和病人多沟通多了解情况,但是半天五、六十个号的门诊量着实让她有些措手不及,冯淬灵认为疾病治疗是一方面,心里的沟通更加重要。

  “良好的医患关系依然是主流”。在东直门医院有很多让冯淬灵非常感动的事情,比如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被医院确诊为肺癌,家里人都瞒着不让他知道,于是冯淬灵就告诉他得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菌感染,需要每个月来住一次院。他就很听话的每个月都来,三年多的交往让冯淬灵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熟悉。“中医望、闻、问、切,看舌头,号脉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他在家咳嗽、发烧,不想来医院,就对他老伴说,‘你去跟冯大夫说说我什么样,她就能治好’,他觉得他已经把生命托付给我了,这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因为他每个月来一次,所以他的脉我已经摸的很熟悉了,他老伴描述他的舌头,我就能想象他的舌苔是什么样,所以我才敢给他开出汤药来,要是别的病人我不看舌苔、不摸脉,那是绝对是不敢开汤药的。”最后,在老人临终的弥留之际,他只认识三个人,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冯淬灵,一个是冯淬灵的下级大夫。

  在很多人看来,冯淬灵很成功,事业一帆风顺,年纪轻轻就完成所有的职称,并且是博士生导师,但是,成功背后的艰辛是鲜为人知的。

  作为呼吸科的后备学科带头人,冯淬灵从上学到目前参加工作这二十多年,除了学习和工作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空闲去关心家人,儿子八个月的时候就寄放在别人家,一岁半上幼儿园,三岁寄宿,五年级的时候自己坐地铁上学,自己买饭、自己洗衣服,甚至还给冯淬灵带饭,“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想放下一些工作,但是,我一进医院的大门,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当你沉浸在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在冯淬灵儿子初中毕业前,她曾答应儿子中考后去北欧玩一趟,可眼看这两个半月的假期要过去了她却还一直在忙工作。“儿子跟我说,他太遗憾了,两个多月哪都没去,我不想让儿子再失望,于是查了一下那个时间段只有去日本最快,于是我们决定去日本玩一趟。”因为冯淬灵呼吸科的工作非常繁忙,所以出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报旅行团、办护照、医院开证明等等手续都是她都儿子在一手操办。“我就跟着他去,跟着他回来,同事开我玩笑,说是你带你儿子去旅游啊,还是你儿子带你去旅游啊。”

  让冯淬灵想起就心痛的是她的父亲,老先生不幸得了肺癌,每一次都是自己打车去医院,自己举着吊瓶做化疗,“不管他的心多宽厚,多坚强,有一天也会绝望的,有时候我父亲回来跟我说,他特别羡慕病房里的其他人,有那么多的亲戚朋友围着他,当时我特别伤心,可是我这儿还有十几个病人,我根本就没办法离开。”因为心系病人,在父亲患病期间冯淬灵没有因私请过一天假,而当她想要放下工作请假陪伴父亲走过最后一段路的时候,父亲却在她准备请假的第三天离开了人世。“这个时候我才体会到什么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得到和失去是会成正比的。”

  虽然与同龄人相比,冯淬灵已经很有成就了,但她依然在奋斗、不断学习。“我做了这么多的科研课题,就是想从科学的角度客观的指标证实中药的有效性,从而证明中医是科学的,以促进我们学科的发展。当一个好大夫就是需要把你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再从临床总结经验教训,再用于临床,通过这二十多年的临床工作,我慢慢的体会到中医四大经典在临床的重要性,有一句话叫读经典做临床,那么做完临床以后,你就会觉得更需要中医四大经典,我现在就希望我能重新静下心来,重温经典,让自己的中医临床水平做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