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健康产经

“不治已病治未病”以中医力量为国民健康护航

发布时间: 2014-05-26 16:55:20   |  来源: 中国网-健康中国   |   健康中国远程编辑   |  责任编辑: 冯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刘新桥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摄影/许晴晴

  中国网健康中国(记者 冯晨)  刘新桥,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管理局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重症医学会委员。2003年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05年被天津市工会评为“十五”立功先进个人,2010年获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

  记者:刘院长,您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今年在国内中医医院中是发展和进步都比较快的医院,今天,就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医院近年来团队及建设的情况。

  刘新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4年,是天津市开设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医医疗机构,现为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日均门诊量达10000余人次,连续20余年成为天津市门诊量最多的医院。2013年超过267万人次,住院病人保持在1600人次以上,年病床使用率连续18年超100%。

  我们在全国所有的医院中拥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医院现在有两位院士,分别是石学敏院士和张伯礼院士,他们都带着学科在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医院各级领导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去年根据医院的情况做了一次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共招聘了12位各个学科的带头人,现在这些专家已经在各个学科开始工作了。我们目前有12个国家级名老中医的工作室,我们还有天津市的名中医12名、青年名中医11名,整个医院的专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实力是比较强的,人员能够覆盖到各个科,能更好的为我们的病人提供非常全面的医疗服务。

  医院在整体发展的战略上首先扩建了医院,同时也考虑到医疗设备的更新,虽然我们是一个中医医院,但是现代的这些医疗设备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对一个疾病的诊断治疗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我院面临着一个新的上升空间,早在2010年,我院被列入天津市政府“十二五”改善民生重点工程,批准我院扩建一所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医院,如今新院已在在西青区建成,马上就要开诊了。新院区得到了天津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市各级领导对我们这个项目非常关注,他给我们提的要求就是要将新院区建成一流的医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流的设备,我们在去年的设备招标准备过程当中积极贯彻市领导对我们建院的要求,所选用的大型设备如CT、核磁、超声、造影都是目前国际一流的,在新院区投入使用后,现在的院区也将进行设备更新。我想在今年下半年,两个院区改造完成以后,我们医院的医疗设备在国内应该是属于领先地位。

  记者:位于西青区的新院区建成之后,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都将是目前院区的三倍,相对于目前的院区,在医疗环境、设备以及技术上想必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改善,您和您管理的医院有什么好的做法吗?

  刘新桥:国家也很关注医疗环境这个问题,前几年国家重点临床基地建设项目中,我们医院由于两个院士牵头,争取到了中风病和冠心病两个专病的重点临床基地建设,有了国家的经费支持,再加上天津市各级领导对我们医院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所以在新院区的整体设计上我们也引进了很多现代医院的管理方法,包括二次候诊、预约服务、营养配膳、取消陪伴等措施,新院区一旦投入使用,对我们整体的就医环境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我们目前的院区中医特色非常明显,因为周围有总医院、一中心、南开医院这三个以西医为主的医院,所以这一块中医的特色就比较集中,也可以说患者到我们医院来可能主要就是想寻求中医的治疗方法。而位于西青区的新院区周围目前还没有一个大的三级医院,由于地域环境不同,它在天津市承担的医疗任务也会有一些不同,它需要解决那个区域病人的实际就诊状况,所以我们的新院区在整体布局上会考虑加大中西医结合的比重,包括我们科室的设置、仪器设备的设置都会考虑到。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对新院区的整体规划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作为一个资深的中医医院,在融入西医诊疗的过程中,如何来突出自己的医疗特色和优势呢?

  刘新桥:今年正好是我们医院建院60周年的日子,在这60年的发展中,医院经历了几个跨越上升的过程,现在又面临一个新的提升空间,随着新院区工作的开展,在医院的管理方面我们提出了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我们医院去年的年门诊量是267万,就是因为有这么大一个门诊量所以我们在以后医院的规划以及发展战略当中会更注重质量的调整,在目前能够满足天津市对中医药需求量很大的前提下来提升我们的质量。这个质量包括管理、临床诊疗的水平等等。

  第二个转变,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在医院的管理决策中,既往多是凭借经验,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今后要求要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需要通过前期的一些很好的调研,在数据的支撑下制定一些医院的政策,保证医院在正确的方向上快速发展。

  第三个转变,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的转变,作为一个教学医院,完成临床诊疗任务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带教、搞科研。之前医院关注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开展临床治疗的手段,包括医疗团队建设以及护理培养,那么向研究型医院转变就是要往科研上倾斜,我们要争取参与到国家一些大的关于医疗卫生课题的研究。

  在新院区我们还将建立一个4000平米的健康管理中心,这里面包括“治未病”中心、特需门诊、国医堂、日常体检、药浴、药膳等等,同时也会做中医的九类体质辨识,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这也是国家局在推的一个工作,并且也是我们中医的一个特色,即根据患者自身的体质情况,我们做出相应的一些膏方和理疗设备等中医特色的干预。

  记者:十二五中管局提出来一个“治未病”的思路,5月9日在国家卫计委召开的关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新闻发布会中也曾提到中医保健的问题,关于 “治未病”的理念,贵院一直是牵头单位,有什么经验和好的做法吗?

  刘新桥:我们医院是天津市中医“治未病”中心的质控组长单位,同时也是牵头单位,前副总理吴仪曾在07、08年着重抓中医“治未病”这个理念。中医在我们国内的医疗市场上提供了很大一部分支撑作用,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针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是将这些资金放置在目前的医疗市场上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好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拿出一部分经费让我们的国民少生病或者不生病呢?这就是十二五中管局提出来的一个思路——“治未病”,这个思路对于提高我们国家全民健康素养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们医院的“治未病”科目前也是国家局的重点专科,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临床科室,它还具有行政化的功能,指导各个临床科室开展“治未病”的工作,比如一些代谢综合征、脂肪肝等疾病,可能它还处在没有发生疾病的状态,但是人的身体已经开始出现问题,或者只是感觉疲劳、精力不够以及睡眠障碍等等,这都属于“治未病”科需要开展的工作。在新院区,各个专科都拿出一个疾病,用于开展“治未病”的预防和调整病人身体状况的工作。

  同时,我们也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我院在2011年投资了100多万建立了膏房车间;另外,我们还会定期安排院内名中医参与到天津电视台以及天津各大媒体来做专家巡诊讲座,向老百姓普及中医养生、科学防病的素养。

  记者:刚刚您提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已经是上升到国家层面需要解决的一个关系到百姓民生的一个大事,贵院在这一方面采取了怎么样的措施呢?

  刘新桥:我们医院现在在解决看病难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正积极推行国家提倡的预约诊疗服务,通过例如天津市的医指通,电话、网上及现场预约等多种途径,让患者能够分时段来就医。另外,天津市卫生局去年组织天津市青年名中医进社区,即每位名中医都有一个社区联系点,让名中医走进老百姓中间,切实的缓解看病难的问题。最后,我们医院除了推行无假日医院,还有一个坚持了二十几年的业诊的工作,即业余时间的门诊,每天在晚上5点下班后还有两个小时的接诊时间,这样可以满足一些白天时间安排不了的患者的就诊需求。

  看病贵也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医院在认真贯彻国家卫计委及天津市卫生局要求的同时,对进到医院的药材还有高值耗材都是按照相关规定严格管理,一是对品质的保证;二是减少中间环节,不从其它的途径进药,把价格控制在最低;三是从医政的角度要求各个科室要规范诊断与治疗,减少和避免出现过度医疗和过度检查等情况。

  目前从我们推行的情况以及我们对患者满意度调查来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对看病难、看病贵还是起到了一些好到作用。

  【编辑:薛勤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