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事业走过“务实突破年”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4-05-12 来源: 健康报
全国各地中医药“掌门人”再聚北京,过去一年的中医药工作又到了判卷打分的时候。当我们对一年来工作进行盘点时,欣喜地发现,无论是参与医改、诊疗服务还是关系事业发展命脉的中药、教育等工作,2013年的中医药事业都取得了实在的突破、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突破多
参与医改“首次”频现
两年前,一位东北的蒙医药专家向本报反映,蒙药使用受限于基本药物目录。他的困惑变成报道被带上当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引起少数民族地区代表的共鸣。去年,这一难题被破解,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中成药品种203种,占总数的39%,比2009年版增加近1倍,藏、蒙、维等民族药首次列入目录。
多年来,公立医院应当医改“排头兵”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囿于补偿机制、支付方式等因素,中医医院对于医改大多处于观望状态。2013年,这一态势有了突破性转变,县级公立中医医院也勇敢迈出了综合改革探索步伐。第一批238个县级中医医院与县级综合医院同步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在地处改革潮头的深圳,市级中医院也加入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行列。与此相配套,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通知》,各地认真落实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有的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有的启动支付方式改革,绝大多数省份保留了中药饮片加成,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利用。
与此同时,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也取得新进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首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意味着,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已有30%的人可以在家门口得到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接地气
中医药服务多维度扩展
订一份登着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的报纸,看一档介绍中医药治病绝招的电视节目,有个腰酸背痛找中医瞧瞧,成了越来越多城乡中老年人的习惯。为将根植于基层的中医药发展好,将这份来自基层的需求满足好,2013年,3项大型中医药惠民工程推向深入。
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7.6亿元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3亿元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在18个省(区、市),多年来顶着“非法行医”帽子守护一方健康、拥有中医一技之长的乡村医技人员,开始正式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在“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的深入推进中,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起了“治未病”科室,人们迈进中医院大门就能找到专门、专业的养生保健场所;全国建起16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来到基地,就能领略到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抓焦点
持续提高中医药疗效
网络上流传一个段子:如果病人在中医处听到“你找西医看看吧”,第一反应是“坏了,这回真得病了”;而如果从西医处听到“你找中医看看吧”,反应则是“完了,这回没救了”。
段子归段子,但人们对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尤其是重大疾病的应对期待可见一斑。面对这份期待,2013年,中医药系统着力提升重大疾病防治和应急处理能力。一方面,全面推进各级重点专科建设,205个项目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开展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梳理验证和疗效总结,新发布58个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交出了亮眼的临床效果成绩单。
在民生期待最大的重点病种治疗领域,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也取得新进展。其中,14个重点疾病的临床研究结果,与国际标准治疗方案比较,确证了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中医诊疗重大疾病水平的提高还直接带动了医院服务能力和效率提升,16个基地的床位数和出院人数2012年比2009年分别增长39.38%、55.80%,平均住院日减少1.75天。
夯根基
中药查家底 中医重传承
家底不清、数据不明、造假掺假质量差,一直以来,作为中医诊疗重要抓手的中药,问题多多饱受诟病。为从根本上查清问题,找出应对之道,2013年,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开始由试点走向全国。31个省(区、市)都开展了普查试点,并探索建立了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体系,11个省(区)开展了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老百姓“药材好、药才好”的梦想逐步照进现实。
鉴于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现代院校教育的弱点,2013年,中医师承教育也频出大动作:中医界级别、权威度最高的国家级大师评选——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启动,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开始进站,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和传承推广基地建设提速。这一系列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夯根基的工作,都让人们对2014年的中医药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