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中医资讯

中医专家辨识儿科病 孩子的病多半是“撑”的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4-04-27   来源: 大河网

  上周,王女士带两个月大的女儿到河南省中医院就诊。

  “这才两个月大的孩子已经生病一个月了,鼻子老是通气不畅,还流清水鼻涕、打喷嚏。我断断续续喂了她不少感冒药,但没啥效果。”王女士着急地说。

  河南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玮教授问:“你为啥喂她吃感冒药?”

  “她鼻塞这么重,流清水鼻涕,还打喷嚏,这都是风寒感冒的症状啊。再说最近气温忽高忽低,孩子不感冒才怪。”

  李玮教授没有被这句话影响,而是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得出结论:孩子是体虚感冒,而不是妈妈认为的风寒感冒。

  “3个月以内的孩子出现鼻塞、流清水鼻涕、打喷嚏但不发烧的症状,乍一看,这些确实很像风寒感冒的症状,但诊断风寒感冒,不该光盯着看鼻涕和痰的颜色,还要综合考虑孩子的舌苔、咽喉、指纹等。比如说,有些孩子虽然流清水鼻涕,但咽喉发红、舌苔发黄,这显然说明病情已经转化为风热感冒了。”

  “具体到这个孩子,她的舌苔颜色很淡,用中医理论解释,这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换句话解释,就是抵抗力差的表现。这类孩子确实容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具体表现为鼻塞、吐泡沫,稍大点的孩子还会发烧。但我观察了这个宝宝,她的精神一直很好,哭声响亮,吃奶好,不吐泡沫,肺部也没有湿啰音,这就基本能排除风寒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可能了。”

  “再询问病史,发现孩子的症状在晚上最重,白天反而会缓解,这说明症状和外界因素相关,首先考虑过敏的可能。为什么会过敏?所谓‘正气不足,卫表不固’,说的是如果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不足,就无法很好抵御疾病的侵袭,就容易感冒、过敏。所以,不管是感冒还是过敏,需要‘异病同治’,提高孩子的抵抗力才是治病的关键。吃提高免疫力的‘玉屏风散’或‘玉屏风口服液’就能解决问题。”李玮教授说。

  一周后,王女士打电话说,孩子已经不流鼻涕了,鼻子也通气了。

  “下次再也不敢乱给孩子喂药了。”王女士懊悔地说。

  孩子的病多半是“撑”出来的

  李玮教授常常对家长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三分寒。”可惜,这句话并没有被多少人听进去。

  “现在都只有一个孩子,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吃,哪舍得让孩子饥和寒啊。”李玮教授对记者感叹说。

  前不久,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两岁的儿子慕名找到李玮教授就医。

  “孩子总揉着肚子说疼,还有便秘,两三天才排一次大便。”妈妈叙述说。

  经过详细检查,李玮教授确诊孩子是因为食积导致的胃肠道疾病。

  “孩子能吃不是件好事吗?咋还吃出来病了呢?”妈妈很不理解。

  “凡事都讲一个‘度’,能吃是好事,但太能吃就会变成坏事。门诊上特别能吃的孩子都伴有同样的症状:口臭、爱磨牙、腹胀、大便干、晚上睡眠不好,这都是‘撑’出来的病。”

  李玮教授说,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很多功能还不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的功能相对薄弱,消化液分泌得少,胃肠道的吸收能力差。也就是说,孩子有能力吃,却没有能力消化。久而久之,消化不了的食物停滞于胃肠中形成食积。

  “积滞日久,郁而化热,‘热’和‘积滞’相合,就会产生内热。内热不能及时排出,势必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仔细观察,这类孩子的舌苔厚腻,同时还会出现一个很特别的现象:用温度计量孩子的体温正常,但用手一摸,孩子的手心、脚心、肚子等部位很热,这正是食积的表现。”

  孩子妈妈说:“我知道食积是消化不良的意思,我也明白食积会导致腹胀、便秘、口臭等症状,但孩子晚上老睡不好觉跟这个也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了!古语常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说消化不好、食积的孩子,睡眠质量都很差。除此之外,孩子生病多半是因为‘外感’和‘内伤’的双重因素,如果孩子在食积的基础上,再遇到天气变化,就容易患上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李玮教授说,治疗这类疾病,要抓住病机本质,着重在于清热、消食、化积、通便。

  常用的中药有:生大黄、二丑、川朴、生栀子、车前子、炒牛子等。对内热较重的患儿可加用黄连、生石膏、连翘等。此外,还可以用中医的推拿、捏脊等方法治疗,效果也很好。

  “最后提醒家长:孩子吃饭要吃少、吃软、吃热,平时多些户外运动,只有这样,才能少生病、不生病。”李玮教授说。

  1岁左右的孩子高烧不退,可能是幼儿急疹

  患儿8个月大,被父母抱到李玮教授诊室时已经发烧近1天了,体温39.8摄氏度。

  “快用药给孩子退烧吧!再这样烧下去恐怕把脑子都烧坏了!”妈妈带着哭腔说。

  一般情况下,发烧多为感染所致,如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胃肠道感染、传染病等。

  仔细检查,李玮教授发现孩子没有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孩子没有咳嗽的症状,孩子没有呕吐,同时,抽血结果正常,说明孩子没有细菌感染指标。

  在检查过程中,李玮教授注意到:孩子虽然高烧,但精神状态不错,仅仅发现他的咽腔处发红。

  同时询问得知,孩子自出生后从没有出过疹子。于是,综合所有因素,李玮教授高度怀疑孩子得了“幼儿急疹”。

  “如果之前出过一次疹子,大部分孩子自此后就获得了终身免疫,之后不会再出了。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才会再次出疹子。”李玮教授解释她的判断理由。

  “幼儿急疹属于病毒感染,病程是自限性的,家长无需慌张,一般情况下,3~5天疹子一出来,自然而然就退烧了。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对症处理物理降温就行了。”

  大河健康报记者问:“所谓物理降温,是用酒精擦洗孩子的手心和脚心吗?”

  “这是错误的!必须用中药或温水擦洗有大血管的地方,比如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处。同时,不建议对2岁以内的孩子用酒精降温,因为酒精挥发快,带走热的同时还会带走水分,这样会导致孩子失水。”

  “还有一个误区:不少家长认为捂捂汗就能退热,这个方法对大人或许有效,却不适用于患病的婴幼儿。因为孩子大脑中负责自动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全,所以对孩子退热时,主要以散热为主,要让孩子穿少一些。如果捂得过严、穿得太厚,反而不容易让热尽快散出去,有些孩子还会因为高热导致惊厥。”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药浴的方法退烧,这也是河南省中医院儿科的治病特色,不仅适用于幼儿急疹引起的发烧,还适用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烧。

  “以小儿高烧为例,很多人会用退烧药降温,但一个人每天服用多少剂量的退烧药是有明确规定的,不可能为了退烧,没有限制地吃。同时,中医讲究‘汗出热解’,就是说,只要能顺利出汗,就能退热。但有些孩子吃了退烧药也不出汗,怎么办?药浴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水中加入中草药,让孩子在里面洗澡、熏蒸,一方面能加速出汗,另一方面也能延长退烧药的作用时间,一举两得。”李玮教授说。

  让人担忧的“抗生素情结”

  去年11月,李玮教授接诊了一个3岁的女孩,她已经咳嗽了3个多月,之前在多家医院求医,止咳药吃了,抗生素输了,但都没有效果。

  “我们之前一直按‘气管炎’治,可治来治去一直治不好。”家长说。

  李玮教授发现,这个女孩虽然咳嗽得厉害,还不停流鼻涕,但却不发烧,拍的胸片也完全正常。

  “孩子的主要症状是咳嗽,一般情况下,感染了细菌和病毒都会引起咳嗽。如果是因为感染因素导致的咳嗽,孩子会发烧、咽腔红,如果用听诊器听肺部,能听到湿啰音,但这些情况孩子都没有出现。这就说明,孩子的咳嗽不是因为感染因素导致的,所以之前大量输液完全是无效的。”

  “如果是肺部的问题,胸片上至少会提示‘纹理增粗’,但孩子的胸片结果正常,这个因素也被排除了。”

  “再仔细问诊,发现孩子的咳嗽是有规律的:遇到冷空气时会咳嗽,活动后会咳嗽,闻到异味后咳嗽得更加厉害。综合以上因素,我高度怀疑孩子是因为过敏导致的咳嗽。”

  李玮教授说,引起孩子咳嗽的过敏原可能有很多,一般情况下,很难一一揪出来。即使揪出来,也很难保证一辈子远离这些过敏原。比如说冷空气过敏,不可能为了防止过敏,就一辈子不接触冷空气。

  “所以,最可行的办法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让‘外邪’不能轻易入侵体内,从而减少复发的几率。而不是盲目给孩子输抗生素。”

  李玮教授说,在很多家长看来,吃药治病起效太慢,输液才能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不少家长甚至“指挥”医生开液体输液。

  “可门诊上大多数儿科疾病都是因为感染病毒导致的,抗生素只能杀死细菌,不能杀死病毒,在这种情况下输抗生素是无效的啊!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家长思考。”李玮教授说。

  【编辑:薛勤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