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就医

过度治疗一味迁就 揭开抗癌五大误区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4-04-17   来源: 人民网

  患者在治疗癌症过程如何避免与肿瘤“同归于尽”?面对癌痛是否要强忍?“数字防癌”是否科学?

  误区1: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这就是临床上常见的“过度治疗”。

  “目前,我国许多的肿瘤患者无法得到规范化治疗,这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专家说,患者在治疗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医生,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手段,使癌症也变成像糖尿病、心脏病等普通慢性病一样,让它们在体内与人“和平共处”。

  癌症病人很难用单一的治疗方式治愈,需采用“鸡尾酒”理念,把传统的中医、现代的新技术与常规化疗、放疗等结合起来,针对具体病人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能最大程度的提高疗效。

  误区2:放化疗无异于“自杀”

  面对放化疗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副反应,许多癌症患者都会感到不寒而栗。“随着辅助治疗药品的不断发展,可以使大部分肿瘤患者相对轻松渡过化疗期。”专家建议,针对常见放化疗各种不良反应,癌症患者应当“见招拆招”。

  放疗时,避免将受照射区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用温热的水,轻轻地擦干皮肤。颈部治疗时不宜穿领口窄小的衣服,不要使用任何化妆品及外用药品,不搽刺激性或含重金属的药物,如碘酒、红汞、万花油等,也不宜做红外线等各种理疗。在治疗完成后,可以试试短时打盹或歇息时间。在放疗期间不要做太多的事情。听听音乐,放松心情,保持情绪稳定。像散步等轻松的锻炼,可以对抗疲劳,减轻放疗反应。

  误区3:家人过分迁就患者

  癌症是慢性病,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家属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不能一昧迁就患者。专家建议,家属要首先振作起来,引导病人认识癌症,多向患者灌输“肿瘤就是慢性病”、“带瘤生存”、“适度治疗”的新观点,树立患者积极治疗和战胜癌症的信心。

  同时,根据患者性格、心态,坦诚地谈论疾病,注意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关心休贴患者,但不能过分迁就照顾,助长患者一味卧床静养的惰性。在不引起疲劳和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鼓励患者适当参加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当生活自理以分散注意力。

  误区4:“得了肿瘤哪有不疼的?”

  “得了肿瘤哪有不疼的”、“止痛药用多了易成瘾”、“晚期肿瘤患者才用吗啡”癌痛是癌症患者最为恐惧的症状之一,许多对止痛观念的误区,让患者默默忍受着剧痛,甚至带着严重疼痛离世。

  “在患者预期生存时间有限时,过多关注治愈方法是错误的。就像人饿了要吃饭一样,止痛是患者最基本的一种需求。”专家指出,病灶的完全缓解有时并不等于病人有良好的结局,实际上只有50%的实体瘤患者生存期超过5年。因此,不妨提前对癌症患者进行疼痛治疗,力争达到“睡眠不受疼痛影响、白天安静时无疼痛、站立活动时无疼痛”的标准,让患者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要做许多事情,诸如处理好家人关系、安排好工作以及与家人团聚等等。

  误区5:防癌照搬“数字密码”

  每天吃500克蔬菜、6种水果,运动90分钟……随着人们对癌症的重视,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牢记各类“数字密码”的防癌者。专家指出,防癌包括了遗传、饮食、起居、心情、锻炼等很多方面,如果被这些“数字密码”框死,而不结合个人生活方式、身高体重、年龄、日常消耗、个人体质等,反而可能“作茧自缚”。

  事实上,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观念。比如,就每天吃500克蔬菜而言,是在强化“多吃蔬菜有益健康”的观念,正常人可根据环境和自身情况选择蔬菜量,也可以是600克或者400克。锻炼运动时,数字只是参考达到一定强度的数值,自我感觉舒服时就可以结束,不可因感觉良好而贪多,导致精神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