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就医

慢性肾脏病并非只是老年病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4-04-12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别以为慢性肾脏病是“老年病”,在省医肾透析中心,老年患者只占六七成

  ●尿常规检查可早期发现肾损伤,还可结合相关的警示情况,尽早发现“慢肾”,建议所有人每年都做一次尿常规检查

  医学指导/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史伟教授

  错误地想当然会害死人——慢性肾脏病一向被视为“老年病”,血肌酐升高才意味着肾损伤……这样的误区就连医生也会踩。最新一个特殊病例让人唏嘘不已——一名年仅27岁的外科医生,年年都体检,却不验尿,结果慢性肾小球肾炎拖成肾功能损失2/3。

  3月13日是第九个世界肾脏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专家呼吁,在18~70岁的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比例已增至每10个人中有1个患病,所有人都应该每年做一次尿常规检查。

  病例:

  体检不验尿 医生身陷肾损困境

  27岁的小李是一家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功力精进,工作忙碌,几乎天天都要加班手术。因为工作突出,小李获得了一次出国进修的机会。

  意外却席卷而来——出国前体检报告显示,小李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进一步检查发现,他的肾脏功能竟已损失2/3,肾小球都硬了,是慢性肾脏病3~4期,如果不做治疗,一年之内肾脏损伤将达3/4,发展为尿毒症。

  “怎么可能?!我年年都有体检抽血,血肌酐没有异常。”小李不相信。可他的慢性肾脏病的病程起码已经历了七八年进展,肾内科专家细问才知道,小李体检从未验过尿,白白放过了从尿常规指标发现异常的机会。

  经肾活检,明确肾脏病变情况后及时治疗,目前小李的血尿、蛋白尿基本转阴,血肌酐虽超标却下降了,明显改善了肾功能。可惜的是,之前损失的肾功能无法恢复,专家推测,他的肾脏有可能在十年内就会无法承受机体的负荷,届时他不得不接受透析或肾移植。

  剖析:

  尿红、白细胞异常才是肾损标志

  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史伟教授介绍,很多人有认识误区,比如“血肌酐升高才意味着肾损伤”,“事实上,血常规检查到的血肌酐升高,体现的是肾损伤的程度;尿常规则可检查到尿红细胞、尿蛋白变化,那才是肾脏有没有受到损伤的最早标志”。

  在小李的病例里,靠血常规发现病情时,血清肌酐已达240umol/L左右,肾脏滤过功能已下降至慢性肾脏病3~4期,尿液的表现已经是血尿、严重的蛋白尿了。

  为什么病情进展了七八年,血常规的血肌酐还发现不了肾损伤?史伟解释,人体肾脏的代偿功能很强,如100万个肾单位,损坏了20%~40%,仅靠剩下的60%~80%的肾单位,仍可维持人体排毒功能、调整血压功能、钙磷代谢调节功能等正常代谢,因此血液里的血肌酐值显示正常。只有肾损伤到40%甚至一半以上,血肌酐才可能有异常表现。

  相对于血肌酐的“迟钝反应”,尿常规检测的尿红细胞、白细胞值可靠得多。

  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也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慢性肾炎”。早期并没有临床症状,身体感受如常,但即使是肾小球未肿胀,肾脏再小的受损,也会呈现在尿液里,即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增多。这时,一次十几元至几十元的尿常规,就足以发现异常。

  因此专家呼吁,所有人都应该每年做一次尿常规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找肾内专科医生进一步查看。

  提醒:

  并非“老年病” 青少年也中招

  慢性肾脏病是“老年病”?史伟认为,造成这一错误认识的原因与发现该病的时间有关。

  慢性肾小球肾炎在疾病早期,可没有任何症状,故又称为“隐匿性肾炎”,很多患者直到病程中晚期,出现了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纳差、乏力、活动后胸闷气促等,才意识到身体出毛病了,这时部分患者已进入老年期。

  这也可以用数据来证明——省医肾透析中心可容纳400名患者,这些患者中,六至七成是老年人,也就是说,近四成是青壮年或青少年。

  史伟在临床上遇到最心痛的情况,就是很多十几岁、二十几岁的花季少年,平时头痛,以为是学习压力大,喝点凉茶了事,却并未想到有慢性肾炎,很多拖进了尿毒症期,年纪轻轻就开始做维持性透析治疗。

  据流行病学统计,我国约有1.3亿名慢性肾脏病患者,18~70岁的成人发病率达10.8%,即每10个成人里就有1个身患“慢肾”,40岁后发病率更高。

  警示:

  贫血头痛食欲降

  警惕“慢肾”

  尿常规检查可早期发现肾损伤,还可结合相关的警示情况,尽早发现“慢肾”。

  随着肾脏损伤,人体的肾脏排毒功能、调节血压的功能、调节钙磷代谢的功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的功能都可能受损。史伟说:“像食欲下降、贫血、头痛、气短心慌这些平时看起来没什么大碍的症状,其实都可能和肾功能下降、体内毒素积累有关,甚至可能是尿毒症的前兆。”

  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尤其要注意,高血压容易导致肾动脉硬化,发生肾缺血,如果血压控制不好,可能10年内就会出现高血压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症;糖尿病患者则容易出现糖尿病肾病,尤其是II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年做一次微量白蛋白检查,更敏感而有效地查出肾脏病隐患。

  饮食:

  别太高蛋白

  还要多喝水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造成肾损伤,比如摄入盐分过多、高蛋白饮食等。就算是正常人,摄入太多蛋白质,也会加重肾脏负担;对于肾不好的人,吃太多高蛋白食物,只会“伤上加伤”。因此,要少吃鸡蛋、鱼肉、海鲜等,植物蛋白也应该少吃,市面上流行的蛋白粉也不应吃。

  史伟建议,预防“慢肾”,平时要多喝水,因为广东的肾结石发病率太高了,结石堵塞输尿管,往往造成积液而损伤肾功能;同时,老广们要少喝“老火靓汤”,这种汤“营养不多,嘌呤很多”,同样会加重肾脏负担,易患高尿酸血症。

  而不良习惯之“憋尿”,则会增加膀胱压力,上传到肾脏,会短暂不产生尿液,代谢不畅而伤肾。

  慢性疾病合并肾病使得老年患者死亡风险成倍增加

  本报讯 (记者黄蓉芳 通讯员吴剑鹏)记者从广东省肾研所、南方医院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悉,近年来,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攀升,在慢性疾病基础上合并肾脏病使得老年患者死亡风险成倍增加。此外,抗生素以及速效感冒药、止痛剂等非类固醇药物对老年人肾脏有很大的损害作用。因此,老人切忌随意服药,若需长期服药,须定期监测肾功能。

  高血压、糖尿病等

  加剧慢性肾脏病恶化

  据广东省肾研所、南方医院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徐星介绍,近年来,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攀升,而这些慢性疾病的常见后果就是慢性肾脏病。

  “一方面,在老年慢性肾病中,以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高尿酸肾病等居多,在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合并肾脏病会使患有上述疾病的老人死亡风险成倍增加。”徐星说,另一方面,高血压、糖尿病等也会加剧慢性肾脏病的恶化,一旦肾脏功能变差,其恶化程度很可能在10年内让肾功能完全进入尿毒症状态。“而尿毒症所需的肾脏替代治疗,如肾移植、长期透析,都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发现:每年检查

  血尿素氮和肌酐指标

  “肾脏的功能就如同筛子一般过滤血液,因此,肾脏的过滤能力就成为了临床医生评估肾脏功能的主要方法。”徐星介绍,临床主要通过抽血检查血中尿素氮与肌酐来判断肾功能的好坏。老年人血尿素氮与肌酐的急剧变化都可视为肾脏病。

  徐星说,由于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使得很多老年患者未能及时就诊和诊断,延误了后期的治疗。他提醒老年人及其家人,一定要多了解一些肾脏损害时的症状。“一旦发现老人脚踝水肿、晨起眼睑水肿、皮肤瘙痒、尿色变红或泡沫尿等,都应及时就诊。”

  此外,由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的上升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徐星建议老年人每年的常规体检中应当加入血尿素氮和肌酐检查。

  治疗:

  适时接受替代治疗

  徐星分析,其实,很多老年慢性肾脏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早期发现,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肾脏保护治疗,控制代谢障碍,减少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等都是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

  徐星进一步分析说,老人如果被确诊为慢性肾脏病,在积极接受治疗的基础上,也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如饮食要清淡有规律,控制盐和磷的摄入,多饮水少饮酒,痛风的病人注意吃低嘌呤的食物。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抗力,预防感染。

  “老年人慢性肾脏病万一进入尿毒症阶段,也不必过于恐惧。”徐星说,几十年前,尿毒症还是一个绝症,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患者通过替代治疗,如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工作。“目前在发达国家,老年肾功能丧失患者已成为接受透析治疗的主体。”他说,有数据表明,通过适当管理,老年透析患者一样可以维持良好且稳定的生活质量。

  老人用药前

  检查肾功能和尿液

  “很多药物都对肾脏有损害作用,特别是老年人的肾脏。”徐星特别提醒说,目前来看,对肾脏有损害作用的药物,最多的是抗生素,其次为非类固醇药物,如速效感冒药、止痛剂等。“因此,老年人不要盲目迷信药物,特别是中药,更不能乱吃民间所谓‘神医’开出的偏方、土方。要记住,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

  徐星又提到,老年人由于体质较弱,抵抗力低下,大病小病不断,吃药在所难免,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积极治疗也需要长期服药控制。因此,老人在服用药物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用药前检查肾功能和尿液;二是同类药物尽量选择毒性小的;三是肾功能有变化时及时调整剂量;四是服药期间勤喝水,密切观察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