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养老

体位性低血压易脑中风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4-04-10   来源: 扬子晚报

  

平卧、久坐而站起时,头脑常会发晕。中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头晕,很可能是一种病症——“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与中风、心梗、跌倒和骨折等密切相关,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采访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 老年心血管科 主任医师 博导 郭妍

  本版采写:李兰陵

  1

  体位改变造成低血压了

  个案:有位76岁的老人,长假期间,儿子孝敬,天天开车带他出去兜一个小时的风,没兜两天,他得了个怪病。他下车后登石阶回家,没登两级就会跌跟头。他有高血压,但药物控制,血压一般在140/80mmHg呀?这是怎么了?就医,一番诊断后,给他装了个心脏起搏器,但出院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老人兜风回来,下了车后,没走两步又跌了跟头。反复就医,后来才发现,让老人跌跟头的原因是“体位性低血压”。他再兜风回来,在座位上活动一下手脚,慢慢下车,站一会,再登台阶,就再也没有跌过跟头了。

  在中老年人群中,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起床一瞬间头晕,从沙发上站起时头晕,上厕所起身时头晕等。此时,人们总会想:“我血压升高了!”其实这是“体位性低血压”了!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由于体位的改变,如平卧、久坐后站起,大量的血液涌向内脏和下肢,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低血压。

  如果突然站起,头晕眼黑,一会就好了,那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若转为直立位后,3分钟内,收缩压较平卧时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柱,那就是一种病症了。

  其症状,因脑血流减少,大脑一时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会造成头晕、眼花、冷汗、黑朦、摔倒,甚至晕厥等。

  2

  此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

  据统计,此病,在65岁以上人群中约占15—25%,75岁以上的高达30-50%。

  为何此病会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多?

  有个重要原因,是“血压调节机制”,随年龄的增高而退化了。

  心脏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一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导致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另一种活性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自主神经又受“心血管中枢”的支配。

  血管有个“压力感受器”: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壁外膜上,有着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们感受到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时,会将这些信息传给“心血管中枢”,血压升高时,中枢令副交感神经兴奋,让血压下降;血压降低时,中枢令交感神经兴奋,让血压升高。

  血管还有个“化学感受器系统”,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在机体缺氧状态下,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速,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总之,“感受器”会通过“心血管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动脉血压,使之保持正常。

  人站立时,体位突然改变,血管内的大部分血液(500至1000毫升)因为重力关系,一下子涌向内脏和下肢,血压需要调节才能保持正常。年轻人的“血压调节机制”非常敏感。人站起时,调节机制立刻启动,几十秒内就会让血压恢复正常。

  “血压调节机制”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退行性改变后,“调节机制”不敏感了,同时血管也硬化了,人站起后,血液涌向内脏和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脏排血量随之减少,血压就降低了。

  3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高发

  个案:一位67岁的患者,头晕2个月而就医。他白天站立时出现头晕不适,卧位休息后头晕缓解。他有十余年高血压病史。诊断,他的头晕,是“体位性低血压”造成的。

  “老年高血压”有一个常见的特点,就是常合并“体位性低血压”。

  为何高血压,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其原因是,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损害“压力感受器”的敏感度,还会影响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血压的自我调节机理功能减退。当体位突然发生变化,或服降压药后,在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缺血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了。

  个案:一位78岁的老人,就餐结束站起时,总会出现头晕现象。他有糖尿病,他坚持服药降糖,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诊断:他头晕的原因是体位性低血压。

  为何糖尿病患者也是高发人群?

  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可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干扰站立后交感神经反射弧,引起低血压。

  再则,胰岛素也可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肾上腺素不敏感,致胰岛素介导的血管扩张作用占主导地位,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个案有糖尿病,餐后胰岛素的升高,诱发体位性低血压。

  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疾病,还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

  老年患者服用的许多药物,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治疗前列腺肥大的α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减少血容量的药如利尿剂等。

  4

  会导致中风、心梗的发生

  个案:一位50多岁的老总,是位高血压患者。一天他早上醒来,猛然想起有个重要会议,立刻翻身下床,刚走一步即摔倒,想喊人,呜呜地说不清楚,脑梗中风了!

  有研究指出,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冠心病事件及脑中风发生风险较高。

  为何容易发生脑中风?

  高血压患者因小动脉或微动脉等存在狭窄及动脉管壁增厚,如果血压骤降,即可发生脑缺血;因体位性高血压患者脑部自身调节功能本身存在障碍,故即使轻度血压下降,亦可导致颅内血流量明显减少。如果上述两种情况并存,可导致严重的脑缺血,诱发缺血性脑中风。

  个案:有位72岁的先生,除了血压高点外,身体还算硬朗。一天,他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话铃突然响起,他立刻起身去接电话,随即昏倒在地,倒下时,头磕在了桌边上,几小时后家人下班回家发现,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个案:有位75岁的先生,有便秘的毛病,一次如厕后起身,突然感到头晕眼花,随即摔倒在地,急送医院抢救,因骨折住院,一个月后并发肺炎去世。

  老年患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摔倒,易造成颅脑损伤、骨折等。骨折不会伤及生命,但骨折,卧床不起,免疫力降低,并发肺炎,这是许多老人的死亡原因。还有慢性损伤。如反复低血压可引起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导致脏器功能快速减退等。

  大脑:脑缺血,可能损伤大脑特定区域,引起血管性痴呆。

  心脏:血压异常波动,令心脏负荷异常增高。患者随年龄的增加,心肌可呈中度或重度肥厚。

  肾脏:剧烈的血压波动可损伤肾动脉血管内皮。调查显示,中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显着降低。

  5

  起身时要做到“3个30秒”

  如何预防?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老年人较年轻人控制血糖标准要高2mmol/L。

  老人降压,60岁以下的,控制标准是140-90mmHg;60岁以上的,其标准是150-90mmHg;80岁以上的,不能低于130-60mmHg,太低会造成脑缺血。

  合理饮食,避免过饱或饥饿,进餐后不宜立即起立和从事体力活动,不饮烈酒,可适当饮用少量葡萄酒。

  起床时,逐渐变换体位,做到3个30秒:先在床上躺30秒;再在床上坐30秒;再把双脚放到床下,在床沿上坐30秒,然后再双脚落地,走路。

  久坐起身时,也应动作缓慢,先做些轻微的四肢准备活动,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

  久站时,不时地活动双腿,有助于静脉血回流。

  高血压患者在家注意测量不同体位的血压,以便明确诊断,方便医生对症治疗。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中老年患者应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也不可做体位变动过大的运动,以步行、慢跑、慢舞、太极拳等为宜。

  静脉曲张症状明显者,可穿弹力长袜,助下肢血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