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名医

丛玉隆:探索医疗质量控制灌输新鲜血液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4-03-22   来源: 新华网

  丛玉隆,男,1947年5月生,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入伍,1970年11月入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技术2级、主任医师、教授、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全军检验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检验医师分会会长、解放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计量委员会标准物质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医学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认证认可委员会医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自1989年以来,丛教授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于2005年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的保健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解放军总医院名师(至今总医院只评了两名)。此外,2006年获全军医疗成果三等奖一项(本科课题,第1作者);2008年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两项(与昆明总医院课题获云南二等奖,第2作者。参与北京科委联合攻关课题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第4作者);2008年获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一项(与解放军302医院合作课题获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第2作者);2008年获中华科技三等奖一项(本科课题,第1作者);。2008年获院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作者);作为第一主编撰写专著30余部;2009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北京科委联合攻关课题);2012年获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

  推荐理由:

  丛玉隆教授在医疗方面能够根据临床和保健的需要,结合科室发展规划,开展新技术、新的检查项目,并严格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管理和过程控制,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可朔源性。经过三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于2005年6月在国内首家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的认可,使其实验室所发出的报告,在世界上46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验室可以互认。这为我国医学实验室医疗质量与国际接轨、结合国情,开创我国医学实验室认可制度探讨和研究了新的模式。

  他的学术及管理论文、著作先后在港、澳、台湾、日本、欧洲等国际会议上报告、出版,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赞扬。丛玉隆同志对保健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参加临床会诊,并能根据保健工作中心问题进行科研工作,解决了保健工作的实际问题,并于2005年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的保健工作先进个人。早在1985年,他就发表了用激光扫描显微镜对化疗中白血病细胞DNA进行定量,诊断化疗药物的作用和预后分析。当时,此种技术在国内首次应用于白血病的研究,受到了同行的关注。

  在基础研究方面,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对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纤溶系统及血液流变学等进行了系统、全面、动态的研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在国内首先建立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血小板钙流检测技术,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病理作用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冠状动脉硬化时的诊断意义,取得许多成果。丛教授还用过程控制的理论对血栓与止血实验的质量控制及规范化进行了深入探索,建立了凝血试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其研究成果受到同行专家的称赞。

  他注意根据检验工作中问题进行科研,如《血细胞自动化分析临床应用及全面质量管理》、《RDW系列研究对贫血的诊断价值》,获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用动物学进行质控的研究和质控物的制备》,都获全军科技(医疗)成果奖。不断地将新技术、引入科室的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对医疗和保健都起了很大作用,且国内首先开展的“网织红细胞分群”检验对肿瘤治疗很有帮助。

  在尿液自动化分析及质量控制方面,他研究了干化学法影响因素,国内首先报道尿液内青霉素对尿蛋白定性试验干扰作用的机制.国内首先探讨了尿液干化学分析显微镜检查的过筛标准,并首先报道了干化学法检测红(白)细胞与镜检的关系,由此获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

  此外,他还重视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撰写各类专业学习教材11册,达300多万字,各类教学光盘15盘。获得了总后优秀教师奖、“林宗杨医学教育奖”、全军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主编全国医学院校统编教材二部。严格要求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管理和过程控制,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可朔源性。经过三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于2005年在国内首家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ISO15189认可,为我国医学实验室医疗质量与国际接轨、探讨和研究了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