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常识:家里应常备需要哪些中药材?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4-03-22 来源: 东北新闻网
家里需要常备的中药有什么呢?什么样的中药是家里不能少,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保健的作用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枸杞子:老人夜间口干症
属性功效: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等功效。
防病保健:若家中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取枸杞子适量,用清水洗净、烘干、打碎、分装,每天取20克,分2次于空腹时服,2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中西药;若家中老人有夜间口干症,可取枸杞子30克,用清水洗净,于睡前嚼服,一般10天后即可见效;对于男性不育症患者来说,可取枸杞子15克,用清水洗净,于每晚嚼细咽下,2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适当戒房事。
玉米须:慢性肾炎患者
属性功效:玉米须味甘性平,具有利尿清热、平肝利胆的作用。
防病保健:慢性肾炎患者,[!-- pagebreak-cms-mdc --]可取干燥玉米须50克,加温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待药液煮至300~400毫升时,去渣取汁,于每日1次或分次服;齿龈出血患者,可取玉米须50克,置于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加盖焖10分钟左右,1日内分数次服,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糖尿病患者,可取玉米须30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一般2~4个月即可显效。
艾叶:风寒咳嗽
属性功效:艾叶味苦、辛,性温,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安胎的作用。
防病保健:因风寒所致的咳嗽,可采用艾叶熏脚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取艾叶适量,放入沸水中煎煮15分钟,去渣取汁,把药液倒入盆内,先熏后洗双脚;当皮肤出现疖肿症状时,可取艾条1根,点燃一端,距患处3~5厘米进行熏灸,在熏灸过程中,艾条应以疖肿为中心缓慢旋转,灸至疖肿及周围皮肤出现明显红晕,患者感觉微烫为止,每日1次,每次10分钟;经常胃痛的人,可取艾叶适量,洗净、切碎,打入鸡蛋一起搅拌均匀,在锅里放入植物油,待油烧热后将艾叶蛋液放入,炒至半熟,加清水适量煮沸即可,待温度适宜时,渣水共服,每日3次。
生地黄:经常便秘者
属性功效: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
防病保健:经常便秘的人,不妨喝1杯生地黄蜂蜜水,具体方法是:取生地黄适量,加水煮30分钟,待药液稍凉后加蜂蜜2勺搅拌均匀,一般喝完后5~10分钟即可见效。
山药:小儿脾胃虚弱
属性功效:山药味甘性平,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作用。
防病保健:小儿脾胃虚弱,时常没有好胃口,且时不时腹泻,这时让孩子多吃点山药,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山药对老年人因肺气虚弱所致的慢性咳嗽、气促等症或肾气虚弱所致的腰酸腿软、夜尿频等症,均有一定疗效;对于病后身体虚弱,需长期调养的人来说,山药更是质优价廉的补品。注:煲汤、煮粥均可。因山药药性平和,所以可长期食用。
薏米:祛湿气
属性功效: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等功效。
防病保健:在湿气较重的季节或地区,可用薏米煮汤喝。因薏米性微寒、偏凉,所以平时怕冷的阳虚体质者不宜长期服用。
有些小病不需要去医院,可自行解决。因此人们家里应备一些药。
生姜:止呕
说道常备药,当然要首推生姜。生姜味辛性温,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
比如家里人淋雨受凉了,喷嚏连连的,这时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给他服什么治感冒的西药,切几片生姜,加点红糖煮水给他喝,保管他马上就生龙活虎的。
生姜还有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作用,就是止呕的能力。大多数的呕吐,尤其是妊娠呕吐,一杯生姜汁(或煮姜水),就能让人“缓过来”,既有效,又安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生姜较温,平时阴虚内热体质的人不宜使用。
阿胶:补血止血
味甘,性平,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的作用。
手术(外伤)大出血后,甚至月经后,吃点阿胶就能马上给你补血了。另外,阿胶对各种出血,尤其是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有良好的止血作用。阿胶性粘腻,脾胃虚弱的人服用后可能会有消化不良的感觉。
“中药抗生素”不能代替抗生素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等)产生的化学物质,在低浓度下具有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作用。例如,最早发现的青霉素,就是在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
细菌的适应能力极强,它会对所使用的抗生素慢慢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抗生素的抗菌能力下降,最终对该细菌失去作用。
由于耐药现象普遍,而且抗生素本身有不少的不良反应。严重的可以致残或致死,因而抗生素的使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为中药的安全性较高,较少有细菌对中药产生耐药,因此,临床上常使用“中药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是目前治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
那么,“中药抗生素”能不能替代抗生素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多为植物,本身并不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所以它与抗生素有本质上的区别。另外,虽然部分中药具有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作用,但其作用仍逊于抗生素,加上中药的作用机制不甚明确,因而“中药抗生素”并不能替代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