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管得太严 苦口婆心爱比较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4-02-11 来源: 环球网
最近,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在全国热播。其中,“催相亲专业户”的母亲形象薛素梅被塑造得入木三分。这是位典型的“中国妈妈”:为子女操劳一生不敢放手,总苦口婆心催儿女结婚;把儿女当成一生的希望,却经常“恨铁不成钢”;喜欢跟“别人家的”攀比,爱说“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今年4月,凤凰网一项调查显示,说起妈妈,大家想到的前五位关键词分别是“勤劳”、“操心”、“无私”、“啰嗦”、“贤惠”。在“不认同妈妈的哪些做法”一项中,“为儿女失去自我”、“别人家什么都好”、“对儿女无尽要求”等选项靠前。妈妈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温暖的代名词,但部分“中国妈妈”被贴上“攀比”、“包办”的标签,令人深思。
“中国妈妈”的产生有社会文化背景。首先,一家一个孩子的现状及“香火传承”的文化潜意识,使孩子似乎承载着整个家庭的未来。其次,中国历来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使多数女人把家庭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如果孩子不争气,女人就感觉自己毕生的付出“颗粒无收”。第三,中国人口多、竞争压力大,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每个人不断进步,一旦失去竞争力就会被淘汰。这让妈妈们战战兢兢,生怕子女在成长的某个环节出问题。所以,她们从身体,到学业,再到成家立业,要事事操心,想为孩子的人生路上一道“保险”。
这样一来,妈妈们便陷入自己永远闲不下来、子女又多数不理解的困境。总被包办的孩子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性变强,让母亲操更多的心。生活对他们来说是缺乏色彩的,人容易变麻木。有些孩子抵触包办,容易养成一意孤行的性格,甚至排斥所有人的建议,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因此,妈妈们应调整心态,学会放手。首先要做到“助儿自助”,即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事事替子女操心。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着分析利弊,用提问句启发他们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由孩子自己选择解决之道。其次要发展自我。建议妈妈们在孩子、家庭以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子女不理解自己时自问:“我为自己做过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我能不能从现在起为自己活着?”最后要以身作则。有些女人与丈夫关系差,却要求孩子找个好老公。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要先做那样的人。
子女也应理解妈妈们的良苦用心。无论孩子多大,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对于父母安排的相亲,子女们不妨尝试当成普通朋友去交往。还应多和父母沟通,告诉他们自己长大了,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