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 陪父母说说话有多难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4-01-30 来源: 西安晚报
马年春节就要到了,这个时候,大部分在外的人们也都陆续回到了父母身边。但是,近日记者接到一些父母反映,孩子们回家后,除了和同学聚会,平时基本上抱着个手机玩不停,和他们的交流鸿沟变得越来越大。一位母亲在今年春节前给儿子写信说,希望你能抽出一点时间,陪我们好好说说话。(1月28日新华网)
“人是回家了,但亲情却没有回来”,这位母亲的苦恼或许能够引起许多老人的共鸣,因为类似的子女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除了大包小包回家之时短暂的喜悦,大多时候儿女们要么消失在老人的视线里,要么被电视、电脑、手机所绑架,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没有情感交流的亲情,如同没水的沙漠一样,不止是干渴,也是被划伤看不到的暗痛。
相对于曾经是孩子们的依赖,孩子长大了、独立了,便抽空了父母亲情的精神世界,带走了父母的精神依托。客观来讲,家庭亲情氛围的变化,取决于家庭成员地位的变化,代际情感诉求的转变,揭示着人生循环轨迹演变的客观规律。然而,无论如何,当为孩子付出毕生心血的父母,对孩子的诉求变得只剩下“只想你能陪我们说说话”,不得不说是一种黯然神伤。这里面既包括了父母对子女婚姻家庭、事业成长之类,鞭长难及的无奈妥协,也包括了父母无法走进孩子心理世界的无奈祈求。
陪父母说说话,看似简单却又很难,怎么说、说什么?在很多子女的眼里,父母是唠叨的、是爱管事的,观念的差别、现实的制约,陪父母说说话,父母的关注与关爱,或许是一种负累,触及到内心的痛。诸如,每到过年被吐槽最多的“逼婚”、“逼生”之类的问题,俨然成了回家触碰不得的情感禁区。家常话谈不了子女话题,茶余饭后的闲谈,又难以找到共同的谈资,才发现父母与子女真的是两个世界的人。
陪父母说说话何以这么难?难道真的是为人子女的太自私,刻意忽视了父母的情感?的确,这是一个纠结的问题。俗话说,做了父母才会理解父母。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大体是间接经验永远无法取代直接体验。只是当每个子女开始理解父母时,或许早已陷入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尴尬,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遗憾。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为人子女该只争朝夕,多顾及父母的精神需求,舍弃一些不必要聚会,少做电子产品的奴隶,陪父母说说话,哪怕是唠叨、是埋怨,哪怕是曲意应合。
当然,父母与子女之间无话可说未必全是子女的疏忽。虽然,做过父母才会理解父母,反过来想,做过子女亦会明白子女。那么,曾经是过来人的父母,多少也该知道这个阶段子女的心理。遗憾的是,父母尽管宽容,却未必是包容。一直以来,中国的家庭父母与孩子并非平等朋友关系,亲情里富含着不平等的迁就因素,沟通的沟壑一直都存在,只是到了孩子长大了,强弱的调头,这个缺失因需要变得更突出。换言之,陪父母说说话,首先还是要教会孩子如何跟自己说话,学会代际间平等的心理交流。毫无疑问,陪父母说说话,不止是精神养老的命题,更是家庭成员关系平等的命题。